《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2016—2020年)》-产业政策-专业情报站-七星资讯-北斗智库环保管家

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松扫一扫 环保更简单

个人中心

网站客服

扫码咨询 方便快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七星资讯 » 专业情报站 » 产业政策 » 正文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2016—2020年)》

  来源:农业部发展计划司 | 发布时间:2017-01-18

 
  四、重点区域

  (一)东北黑土区
 
  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北部平原及周边部分丘陵漫岗区。该区域耕地受到侵蚀、有机质含量下降、理化性状变差、农田生态功能退化。重点是改进耕作制度,改顺坡种植为机械起垄横向种植,改长坡种植为短坡种植,改自然漫流为筑沟导流,在低洼易涝区修建条田化排水、节水排涝设施;建设有机肥工厂、生产场、堆沤池,推动畜禽粪便及秸秆等有机废弃物还田,推进深耕深松作业、保护性耕作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黑土地有机质含量和蓄水保墒能力。推行粮豆轮作、粮草(饲)轮作和种养循环模式,完善农田防护林网。力争到“十三五”末,黑土地蓄水保墒能力明显提高,有效减少黑土层养分流失。
 
  (二)南方耕地污染区
 
  主要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广东等省相关县市。该区域镉砷等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污染范围广,治理难度大、成本高。重点是加强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开展污染土壤治理,根据不同污染类型和程度,适宜性采取选育推广低积累品种、改种非食用作物或强化休耕管理等不同措施。在重度污染区开展休耕试点,休耕期间优先种植生物量高、吸收积累作用强的植物,不改变耕地性质,或纳入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范围,配套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切实保障农民收益不降低。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控制耕地土壤环境风险,探索成熟治理模式,基本实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三)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区
 
  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及周边省份部分县市。该区域人均水资源低,地下水超采问题严重。重点调整种植结构,实施“一季休耕、一季雨养”,将需抽水灌溉的冬小麦休耕,只种植雨热同季的春玉米、马铃薯和耐旱耐贫瘠的杂粮杂豆,减少使用地下水;推广喷灌、滴灌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实施保护性耕作,培肥地力,提高土壤供水保墒能力。严格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努力遏制地下水位下降的态势。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遏制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态势,高耗水型产业规模显著降低,高效节水设施大面积推广应用。
 
  (四)北方农牧交错带
 
  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陕西、甘肃和宁夏等省区部分县市。该区域农进牧退、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重点是调整农业结构,减粮增饲,做大草产业,积极发展青贮玉米种植、人工种草和草田轮作,做强草食畜牧业。发展雨养农业和循环农业,推进农艺节水和灌溉节水,严格限制种植高耗水作物、限制大水漫灌、限制地下水超采;集成深松整地、实施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农机农艺措施,推广节水灌溉设施技术,推进农业资源休养生息。力争到“十三五”末,构建农林牧复合、草果田契合、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新体系。
 
  (五)西北旱作农业区
 
  主要包括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7个省区。该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资源型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生态系统依然脆弱。重点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雨养农业,调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节水技术,推广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促进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盐碱地治理,推广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加强农膜回收利用,推广0.01mm以上地膜。力争到“十三五”末,初步实现节水灌溉全覆盖,基本普及雨养农业技术,健全农膜回收利用机制。
 
  (六)西南石漠化区
 
  主要包括湖南、湖北、广西、广东、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的部分县市。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呈现石质化的土地退化现象,生态系统脆弱。重点强化林草植被保护和恢复,推进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强化草地改良和人工种草,恢复植被,适度发展草食畜牧业,针对轻中度石漠化旱地适度开展坡改梯,改善土壤肥力,建设高效稳产耕地,保障区域粮食供给。重度石漠化区域适度开展休耕试点,休耕期间种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护耕作层的植物,减少农事活动。力争到“十三五”末,石漠化地区治理面积达到40%以上,明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七)草原生态治理区
 
  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2个省区。该区域草原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草畜不平衡,灾害频繁,植被退化严重,生态系统脆弱。重点是构建草原保护制度体系,加快生态保护建设,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补播改良退化草原,因地制宜发展草食畜牧业和草产业,推进人工种草和舍饲圈养,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保护和修复草原生态系统,建立健全草原防灾减灾体系。力争到“十三五”末,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科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五、重点工程
 
  以重大工程项目为平台,引导各类农业资金向资源环境保护领域倾斜,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
 
  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四省区选择100个黑土退化典型县,建设100个黑土地保护示范区,每个示范区5万亩,共计示范面积500万亩。主要开展坡耕地土壤侵蚀治理、低洼易涝区农田排水治理,配备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深松耕等设施机械,推广秸秆还田、深松耕作、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因地制宜建设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电)站、有机肥堆沤场、小型配肥站、大型配肥中心等基础设施。
 
  表1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建设规模表


 
  南方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工程
 
  以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污染耕地集中和典型区域为重点,建设500个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区,每个示范区1万亩,示范面积500万亩。因地制宜改良农田基础设施,改造清淤灌溉沟渠,新建灌溉水净化设施,提升灌溉水环境质量。采用低积累品种替代、水肥调控、土壤调理、秸秆回收利用、种植结构调整、划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等措施,逐步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和耕地有效利用。建设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技术与产品验证评估基地2个,每个基地200亩,开展治理修复技术及产品的筛选、验证和评估,重点建设田间灌排设施和技术产品研发配置场所。
 
  表2南方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工程建设规模表


 
  京津冀地下水超采治理工程
 
  在北京、天津、河北及周边省份部分县市,改造高效节水设施,推广小麦玉米微喷水肥一体化项目2000万亩,发展高标准低压管道灌溉1000万亩以上。重点建设高标准低压管道、微喷、滴灌、水肥一体等高效节水灌溉设备,强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大中型灌区田间工程配套,限制机井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推广低耗水作物和保护性耕作,推进轮作休耕试点。
 
  西北地区旱作节水农业工程
 
  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山西、内蒙古等省区选择典型旱作农业县,建设250个西北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每个示范区2万亩,示范面积500万亩左右。重点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修建田间道路、田间桥涵、集雨水窖(池),平整加固梯田,建设生物篱或防护林,改造田间土壤,配备膜下滴灌、秸秆还田、深松耕等设施机械。
 
  表3西北旱作节水农业工程建设规模表


 
  草原生态保护工程
 
  ——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以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和新疆等6个省农牧交错区为重点,治理1750万亩已弃耕撂荒草原。重点建设人工饲草基地,包括修建围栏,平整治理弃耕地,恢复地力,推广优良牧草品种和旱作种植技术,建设饲草贮藏库,配备饲草播种、加工贮运机械。
 
  ——天然草原退牧还草。以内蒙古、新疆、陕甘宁和青藏高原江河源退化草原治理区为重点,实施退牧还草2亿亩。重点建设草原围栏、牲畜棚圈(储草棚、青储窖),退化草原改良,人工草场建设,黑土滩、毒害草退化草地治理等,推广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等措施。
 
  ——草原畜牧业转型。在内蒙古及周边牧区、青藏高原牧区和新疆牧区实施草原畜牧业转型示范工程,建设家庭示范牧场1.06万个、合作示范牧场2.64万个。重点支持家庭示范牧场和合作示范牧场建设,包括天然草场、人工饲草基地、牲畜棚圈以及饲草生产贮运等基础设施建设。
 
  ——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在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以及具有特殊生态、经济价值的草原地区新建草原自然保护区50处,续建草原自然保护区5处。新建草原自然保护区主要建设管护、办公和生活设施,购置交通、通讯、科研、监测、宣传与教育设备;续建保护区更新交通、通讯和管护设施,完善办公和生活设施,购置与新建部分科研、监测、宣传与教育设备。

关键词: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