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雅安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年)征求意见-资讯前沿-七星资讯-北斗智库环保管家

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松扫一扫 环保更简单

个人中心

网站客服

扫码咨询 方便快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七星资讯 » 资讯前沿 » 正文

美丽雅安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年)征求意见

  来源:雅安市生态环境局 | 发布时间:2022-11-16

  
     (四)做强“美丽+现代”特色经济体系
 
  1. 统筹高质量产业发展布局
 
  科学构建“一核两翼”的绿色高效开发格局,持续提升生态价值。雨城区、名山区、经开区坚持环境引导调控理念,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领先打造市域经济核心增长极。荥经县、汉源县、石棉县重点发展绿色载能、旅游康养、绿色生态食品加工等产业,建设南向开放的首位区,打造南翼经济发展区。天全县、芦山县、宝兴县转型发展生态旅游、中药材、特色林竹加工、生态有机农牧业及食品深加工等生态友好型特色产业,建设服务成都、辐射康藏的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打造北翼生态功能转型示范区。
 
  实施强三优二精一的发展路径,优化升级“5+1”绿色产业体系。培育以旅游康养、现代物流、大数据、电子商务等为重点的千亿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先进材料、清洁能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四大优势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协作基地。持续淘汰落后产能。严格落实项目准入,不符合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三线一单”、规划环评、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等要求的项目坚决不批不落。新建、扩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两高”项目严格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确保完成能耗强度控制目标和碳排放强度控制要求。主动融入成都市“菜篮子”工程建设,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品质农产品供给基地。
 
  2. 培育壮大清洁能源产业
 
  多元化拓展大数据产业。以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园为核心,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动通信(6G)网络技术储备,推进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实施,加快建设雅安大数据(技师)学院,打造国内一流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数据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据存储、数据计算、数据应用、数据交易、数智制造、数据人才培训六大生态产业链,提升数据交互、算力统筹和智能调度能力。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纵深推进有色、建材等原材料行业、装备制造业、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推进企业“两化融合”。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创新发展智慧农业。
 
  大力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建设全国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强化水电主力军作用,开工建设老鹰岩电站,加快建设锅浪跷等电站,增强电力供给能力。培育风能、太阳能等发电新增长点,推进汉源、石棉风能、太阳能开发建设。建设电解氢生产应用示范城市,协同构建攀枝花—凉山—雅安—成都绿色氢路,加快发展弃水、弃风、弃光等“电解氢”项目,培育制氢装备制造、储存装备制造、燃料电池汽车生产等延伸产业,打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向通道绿色氢能供应链,着力形成“雅安制氢、成渝应用”的空间格局,打造全国重要的氢能装备制造和电解氢制备基地。
 
  做大做强绿色低碳新兴产业。以天全经济开发区和芦山雅安百亿锂电负极材料产业园为核心,打造西部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锂电材料产业集群。依托川藏铁路、“引大济岷”等国家重大工程,以“东方白”汉白玉和“红军红”花岗石等品牌为引领,强化利废新型建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材料,建设全国重要的绿色建筑材料生产基地。壮大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打造西部最大的铜铝有色金属循环利用产业集群。孵化培育氮化镓半导体材料、钒电池等绿色低碳新兴产业。
 
  3. 优化提升现代生态产业
 
  加速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全产业链发展“五雅”特色优势产业,集中打造一批精致茶、道地药、功能饮等特色中高端产品。开展“三品一标”品质提升行动,推进雅药、雅茶品种培优,持续提升蒙顶山茶、雅安藏茶、汉源花椒、石棉黄果柑等“菜篮子”“果园子”产品质量。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持续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广“鱼粪收集还田、尾水处理利用”内循环水产养殖模式和林上、林间、林下立体开发产业模式。因地制宜鼓励利用次小薪材、林业三剩物进行复合板材生产、食用菌栽培和能源化利用。
 
  融合发展现代旅游业。以大熊猫、茶马古道两大世界级旅游文化品牌为核心,打造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盘活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非遗、博物馆、文创、影视等“+旅游”产品供给,满足群众多层次旅游需求。聚焦“旅游+”农业、康养、体育、科技、研学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丰富现代旅游业体系。完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积极融入大九寨、大香格里拉、大熊猫等川藏经典游线,重点发展跨区域游线和特色文旅精品线路,打响雅安旅游品牌。
 
  扩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经营开发融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方面的应用。鼓励将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权益挂钩,引导市场主体发展生态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旅游开发、环境敏感性产业、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经营,探索用能权、用水权等权益交易机制。借鉴“丽水山耕”品牌建设,实施“雅字号”生态品牌培育壮大战略,以“雅字号”品牌促进生态产品溢价。规划期内,形成健全的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和清晰的“两山”转化路径。
 
  专栏3 “两山”转化典型模式参考
 
  1.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主导的“山歌水经型”;
 
  2.以发展本地循环经济为中心的“循环集约型”;
 
  3.以实现保护者受益为根本的“生态补偿型”;
 
  4.以打造区域生态品牌为典型的“品牌塑造型”;
 
  5.以电商驱动生态产品供需对接的“数字赋能型”;
 
  6.以市场交易为导向的“环境权益交易型”;
 
  7.以彰显特色生态文化为引领的“文化铸魂型”。
 
  试点探索碳汇产品交易机制。开展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在国际、国家和四川碳信用体系下开发和储备碳汇项目。探索林农小规模林草资源价值实现路径,开发“林业碳票”等乡村林草碳汇产品。探索生态修复、国土绿化等林草碳汇产品。探索“林农碳汇+互联网”等“微碳汇”模式,协调碳汇产品进入碳交易平台挂牌出售,引导有色金属、钢铁、水泥等行业高耗能高排放企业购买林草碳汇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创新“碳汇+义务植树”“碳汇+旅游”“碳汇+司法”等市场化机制,鼓励会议、赛事、论坛、展览、演出等大型活动购买林草碳汇抵消碳排放。
 
  (五)做精“美丽+滋润”城乡建设体系
 
  1.分类构建美丽城镇实现路径
 
  塑造美丽宜居城市风貌。依托蒙顶山、青衣江、大渡河等美丽山水,优化打造以生物多样性为导向的山地生态宜居城市风貌。北部地区依托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地及河沟水系景观,营建山林环绕、镇村相融的高山生态宜居风貌。中部地区依托天全河-青衣江文化景观长廊,串联城市组团,簇图发展,打造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态宜居风貌。南部地区充分发挥汉源湖、大渡河、梯田、森林等多元资源优势,打造城湖共生、城田相融、城在绿中的蓝绿交织宜居风貌。
 
  科学实施中心城区有机更新。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底线,塑造“一带两廊,二城多节点”的特色风貌结构。加强名山区、经开区组团间联系。建设以大熊猫为主题的特色城市标识系统,有序改造、提升城市建筑风貌,营造城市主题氛围。围绕“水电路气网安治”和“老幼站厕园”功能元素,改造提升老旧小区、厂区、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营造主题社区场景,提高居住便捷舒适度,让市民家园更有颜值、市井生活更有品味。
 
  差异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加大县城规划建设力度,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人口承载能力,支持荥经等县开展“小县优城”试点示范。
 
  专栏4 6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
 
  荥经县:专业功能县城(重点开发县城),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提高产业、人口等各类要素聚集水平,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科学实施开发强度管控。
 
  汉源县、芦山县: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立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天全县、宝兴县、石棉县: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创新生态保护模式,全面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
 
  创新集聚高质量发展“镇能量”。做大做强中心镇,积极培育“经济发达、配套齐全、环境优美、文化厚重、治理完善、辐射广泛”的省级百强中心镇,推动有条件的省级百强中心镇发展成为县域副中心和现代新型小城市。支持大川、九襄、花滩等有条件的中心镇打造经济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镇,建设思延时尚小镇、蜂桶寨等大熊猫生态文旅小镇、蒙顶山茶旅融合体验小镇、九襄阳光康养度假小镇、硗碛等少数民族精品小镇以及草科温泉小镇,打造“五优”美丽城镇。
 
  2.科学打造美丽乡村特色风采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绿化美化五大攻坚行动,加强“厕所革命”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分类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强化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和千人供水工程水源保护。全面实施村庄清洁行动,继续推动设立“村规民约”“村庄清洁义务劳动日”,改造提升村容村貌。健全完善农村供水管理和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打造安全洁净秀美的村居环境。
 
  展现美丽乡村风光。结合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持续推进“美丽雅安·宜居乡村”建设。编制实施《雅安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以古路村、红草村、望鱼村、雪山村、戴维新村等为重点,加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特色民族村寨等系统保护。实施“拯救老屋行动”。扎实推进乡村绿化美化,适度发展庭院经济,展现农村地域特色、乡土味道和田园风光,打造“绿美新村”。
 
  专栏5 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
 
  历史文化村:以海棠村、藏茶村、古城村、红星村、红军村等为重点,实施村落系统整改和环境整治,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弘扬茶文化、黑砂文化、茶马文化、红军文化等传统文化。
 
  民族风情村:以夹拉村、蟹螺堡子等为重点,整合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强化村落文化内涵和外延,系统保护民族传统村落风貌,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产品,促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特色保护村:以硗碛藏族乡、大理村、发展村等位于大熊猫保护国家公园的乡村为重点,持续推广创新“NPL”园地共建模式。
 
  乡村旅游重点村:以碧峰村、三强村、安顺村等为重点,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依托峡谷风光、幸福新村、红色小镇等项目建设,示范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活生产环境。
 
  激发乡村振兴发展活力。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提升水、电、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依托青衣江、大渡河、汉源湖等生态禀赋和古镇村落等文化资源,发展“生态+”“风景+”产业,推动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壮大村集体经济。依托“五雅”特色优势产业,以共享农庄(乡村民宿)为载体,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培育乡村文化、旅游、休闲、民宿、健康养老、传统手工艺等新业态,推进产镇融合、产村融合。
 
  3. 匠心创造滋润现代生态生活
 
  科学完善防灾避险网络。构建陆、空立体化的气象、地震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加强灾害早期识别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增强城市韧性和重大事件抗风险能力,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统筹公园、广场、体育场、学校、防空地下室、滨水廊道等空间的应急功能转换,建设安全、可达、平灾结合的应急避难场所,确保中心城区人均避难场所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开展雨水管网提标改造,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到2035年总体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现象。健全市、县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完善市、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和多灾易灾城镇、城乡社区救灾物资储备点。
 
  推动基础设施绿色更新。科学有序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适度超前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因地制宜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向村庄延伸。加强再生水利用,力争到2035年建成海绵城市。完善垃圾分类处置设施,加快补齐生活垃圾焚烧能力缺口。逐步开展“无废细胞”建设,推动构建“无废城市”,打造健康城市“代谢系统”。构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网络体系,适度超前布局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快速充电设施,完善城市充电设施。以中心城区为重点,逐步推广使用装配式建筑等绿色节能建筑建材。
 
  构建蓝绿交织的公园体系。大力推进中心城区“一核两带七廊多点”城市绿色公共休憩系统构建,推进绿廊、绿环、绿楔、绿心等绿地建设和城市通风廊道建设。创新POD模式,构建由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带状公园、专类公园为主体的全域一体化“大公园”体系。开展EOD、IOD模式建设,打造生产、生活、乡村三类公园社区。
 
  构建绿色便捷的出行体系。推进雅安机场建设,构建“二主二辅二支”铁路网络,持续织密公路网络,全面实现“东联成渝、西进康藏、南下攀西”,县县通高速。有序推进县乡道升级改造,确保道路通村达组、覆盖广泛。完善以常规公交为主,定制公交、旅游公交和农村公交为辅的城乡一体化公交系统。建设山、江、城一体的特色慢行系统,形成城市步行及自行车通行网络。打造15分钟主城区快速交通圈和“112”出行交通圈。推行“交通宁静化”,提高交通环境品质。积极争取省级试点,推进交通近零碳示范区建设。到2035年,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不低于75%,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市。
 
  营造滋润惬意的生活场景。均衡推进民生事业发展,差异化构建15分钟、10分钟、5分钟社区生活圈。营造雅安特色的安逸慢生活场景,丰富“沐雅雨,饮雅茶,品雅鱼”的“三雅”人文氛围。以一县一特色“雅安味道”、一城一主题“特色街区”为载体,绘制雅安美食美景生活地图,打造城市特色消费场景,大力发展夜间消费、假日经济。以川西医养中心为核心,创新医养服务模式,提升15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服务能力,打造品质生活进阶版。
 
  倡导绿色节约的生活方式。实施绿色细胞工程,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行动。创新推广“高岗村模式”,全面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鼓励绿色消费,实施“减塑”行动,引导消费者自觉购买低碳环保节能产品。加大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网约车、旅游景区观光、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等领域的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
 
  (六)做响“美丽+繁荣”文化发展体系
 
  1.活化传承优秀雅安文化
 
  丰富大熊猫文化,展示生物多样性之美。利用世界大熊猫文化发源地IP影响力,衍生文学、影视、动漫、游戏、音乐等领域文化精品。以原始物种和特色物种为重点,培育打造世界大熊猫原生态文化博览园、雅安国际观鸟节、城市观鸟会客厅、观鸟研学大课堂、国际观鸟大本营等生物多样性活动、展览和体验地,打造具有国内代表性、世界知名度的全域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展示样板区。
 
  整合茶叶遗产,探寻世界茶源。深入挖掘整合茶源文化、贡茶文化、禅茶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等元素,为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和包括蒙顶山在内的茶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下坚实基础。构建“一山一园两线”茶文化体验格局,依托古遗址、古驿站、茶园、茶厂等,打造开放式、全景式、活态式茶马古道文化博物馆和集保护、传承、展示、体验、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茶文化体验基地,举办系列茶马文化节庆赛事活动,提升世界茶源文化体验。
 
  传承红色基因,阐发时代价值。抢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雅安段)建设机遇,加强革命文物修缮和遗址保护。持续加强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雅安夹金山分院品牌建设,争创主题鲜明的四川长征干部学院一流分院、独具特色的全国一流党性教育基地。依托“4·20”芦山强烈地震纪念馆等抗震救灾遗址遗迹及川矿记忆陈列馆等三线建设文化遗存,弘扬感恩精神,拓展红色文化教育阵地。开展红色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推出红色夏令营、红色培训、重走长征路、红色文化进校园等特色实践体验活动。
 
  挖掘保护文化遗产,领略雅安风华。加大全国重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保护和研究力度。加强上里古镇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街区中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保护。强化硗碛多声部民歌、荥经砂器烧制、南路边茶制作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继续实施濒危非遗项目抢救性记录和数字化保存工程,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探索建立雅安现代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试点建设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文化生态保护区、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就业工坊,加强芦山根雕、雅安竹编、尔苏藏族刺绣、陈氏骨科理法方药体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争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利用“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契机,组织宣传展示活动,让文物“活起来”。
 
  2.繁荣兴盛新型文化业态
 
  加强文化IP品牌建设。丰富完善以大熊猫文化、世界茶源文化和川藏茶马古道文化为引领,以红色长征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为重点,以女娲文化、富林文化、汉文化、西康文化、土司文化、三雅文化等为支撑的“3+2+N”文化体系。围绕“雅雅安安”文化IP品牌,策划一套“吉祥物体系、一部动漫宣传片、一首主题歌和一系列文创产品。借助举办“一会一节一赛”等大型节庆活动,提升“熊猫家源·世界茶源”城市文化形象影响力和吸引力。
 
  创作文化艺术精品。积极申报国家或四川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扶持重大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历史题材创作,拍摄以茶马古道、西康记忆、长征丰碑等文化主题的电视剧、电影或微电影、微电视、舞台剧。培育以大熊猫、蒙顶山茶、茶马古道等文化为特色的文艺精品,扶持推动一批“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的景区剧场、城市演艺小剧场、民族作品创作项目。借鉴桐庐大地艺术节,每年举办中国大熊猫大地艺术节,创意策划系列文化艺术活动,鼓励创作一批反映雅安文化风格和精神气质的书画、工艺美术、现当代艺术作品。
 
  促进“文化+”融合发展。创新推进“文化+”信息、工业、农业、体育、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内涵和附加值。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培育壮大以大熊猫、茶、非遗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创新雅安风物、博物馆文创、蒙顶山茶、大熊猫文创等文创品牌,创新一批“雅字号”的文创主题纪念商品。创新培育文创景观、动漫游戏、数字创意设计、文博文创等新业态,着力建设1-2个省级文化创意示范基地,扶持一批文化创意博览园、文化重创空间、艺术创意工作室等项目。
 
  3.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共建共享美丽雅安文化家园。大力发展博物馆文创产业,支持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智慧导览提升,引导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发展建设乡史村史和社区博物馆。强化“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管理,推动“艺术乡村”试点建设,打造多文化融合、多方参与的实景剧场,展现美丽雅安文化形象。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文化院坝、文化广场、乡村戏台、城市书房、24小时书房等主题功能空间。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服务管理水平。
 
  借助国际国内交流平台,助力美丽雅安形象塑造。将美丽雅安形象建设融入整体形象塑造,深化与成都、乐山、眉山、甘孜、阿坝等周边市(州)以及东部沿海城市、港澳台地区、国际友好城市的文化资源优势互补、文化协调创新、合作平台共建,扩大雅安“朋友圈”。构建拓展美丽雅安传播平台渠道,争取举办国际性、国家级和省级会节会展活动,多层面传播大熊猫、蒙顶山茶等美丽雅安独特文化资源,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七)做实“美丽+创新”政策支撑体系
 
  1. 数智赋能描绘美丽雅安建设新图景
 
  推动建设美丽雅安城市大脑。聚焦美丽雅安建设目标和突出问题,构建统管全城的“数字大脑”,推进“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实现美丽雅安更聪明、更智慧。打通部门和行业间信息壁垒,促进跨领域、跨平台、跨部门数据的开放共享。丰富拓展数据智治应用场景,优先推动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旅游休闲、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数字化。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依法依规监管和使用数据,保障美丽雅安城市大脑安全运行。
 
  加快建设美丽数字乡村。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聚焦“五雅”特色优势农业,打造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数字供销”平台,加速推动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数字化改造。推进数字技术在乡村政务服务方面的广泛应用,全面开展“互联网+基层党建”建设,优先选择幸福美丽新村开展数字乡村治理示范应用。强化数字化发展思维,积极引导广大农户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树立数字化生产、生活、消费理念。
 
  2. “两山”转化拓展美丽雅安建设新路径
 
  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形成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构建行政区域单元生态产品总值和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建立反映保护开发成本的价值核算方法、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纳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推行GDP与生态产品价值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机制。
 
  加大绿色金融政策保障。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执行绩效评价,加快造林、森林抚育等项目实施进度。积极拓展绿色金融业务,探索“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模式,创新开发“茶叶贷”“水果贷”“古屋贷”等特色优势农业金融产品,推行农户小额信贷“整村授信”、现代农业园区“整园授信”,支持生态环境提升及绿色产业发展。开展雅茶、雅竹、雅鱼、雅果、雅药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以及林业碳汇保险试点。
 
  3. 科技创新增添美丽雅安建设新动能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组建美丽雅安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接先进科技研究成果,打造服务决策、服务发展的“外脑”。持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探索建立“周末工程师”“假日专家”“候鸟式专家”等人才柔性引进机制。支持四川农业大学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强化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围绕美丽雅安建设相关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一批新能源类、生态保护类、智慧城市类、美学研究类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鼓励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等优势企业和科技机构加强关键领域科技创新,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区域性、行业性技术攻关。
 
  加强科技开放合作。与成渝地区在生态保护、技术转移、科技创新、合作共建等美丽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开展合作交流。吸引高校、科研机构在雅安建设“科研飞地”。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探索构建“研究所+工程中心+产业发展基金+产业化基地”的协同创新系统,推动美丽雅安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决策
 
  充分发挥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的重要作用,全面领导美丽雅安建设工作,形成职责明晰、统筹协调的工作格局,加强美丽雅安建设重大事项的综合决策,系统实施重要举措和重大工程,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要事项,督促检查各项工作落实。
 
  (二)增强协同联动,建立实施机制
 
  加强部门横向协作、市区上下联动,落实分工、调度、考核、奖励等制度,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推动美丽雅安建设要求部署落地落实。建立纲要实施监测评估和修正调整机制。
 
  (三)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保障支撑
 
  加大生态环境建设财政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政策、人才、科技、用地等保障机制,鼓励、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美丽雅安建设。优先支持纳入美丽雅安建设的重大工程、重大任务和重大改革举措。
 
  (四)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多方参与
 
  试点开展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河湖、适应气候变化、绿色低碳产业、清洁能源开发等美丽细胞建设示范行动,积极开展美丽雅安建设宣传,激励推进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使美丽雅安建设成为全市上下共同责任和行动自觉。
 
  附件:美丽雅安建设指标体系表
 
  美丽雅安建设指标体系表
 
 
 
  更多环保资讯,请关注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http://www.beidouzhiku.cn/)。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环保管家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