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资讯前沿-七星资讯-北斗智库环保管家

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松扫一扫 环保更简单

个人中心

网站客服

扫码咨询 方便快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七星资讯 » 资讯前沿 » 正文

平凉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来源:平凉市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22-02-23

  专栏7温室气体减排项目
 
  实施华亭50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项目总投资1.9亿元,利用华煤集团煤制甲醇产生的低甲尾气作为原料,采用低碳低温精馏洗工艺,回收提取煤化工项目尾气中的二氧化碳,年可利用低甲尾气57.6万吨,制取工业级液体二氧化碳50万吨。
 
  四、加强乡村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一)集中连片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1.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力度。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配套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完善设施运行管理维护制度,推进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工作,积极消化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存量,严格控制增量。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乡村宜居水平,深化和推进“三大革命”“六项行动”,积极组织开展“四清三增两拆一改”,创建“清洁村庄”,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按照《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任务,组织实施符合当地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按照“应集尽集、应治尽治”,完善乡村聚集区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因地制宜推广农村分散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长效运维机制,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较好条件县(市、区)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
 
  (二)持续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
 
  1.畜禽养殖污染防控。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养殖规模,以地定养,以养促种,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行种养结合和生态养殖模式。强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规模化养殖场标准化改造,推广畜禽粪便全量化还田,推进粪便商品有机肥生产,分类实施干发酵等沼气工程建设,促进畜禽养殖粪污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强化畜禽养殖污染物减排监督管理,推行管理台账制度。规范畜禽散养行为,因地制宜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中心,就近还田利用。
 
  2.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继续实施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加大新肥料新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推进秸秆养分还田,持续减少化肥用量。开展新型农药及机械的引进、筛选、试验、示范、推广,推荐适宜高效低风险农药新品种及配套使用技术,优化农药品种结构,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风险。按照村、乡(镇)、市(县)逐级集中处理的方法,实施化肥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
 
  3.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开展地膜覆盖技术示范效用评价,推进地膜使用减量化,推广符合国家和地方强制性标准的地膜,合理使用可降解地膜。完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积极开展废旧农膜捡拾回收机械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优化加厚地膜循环回收利用机制,推进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
 
  4.农业资源回收利用。持续加强秸秆、尾菜还田利用,推广腐熟(堆沤)、直接还田、行间还田等先进适用技术,促进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等多元化利用,构建稳定的田间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探索建立部门协调、多方投入和市场化运行机制,扶持发展规模化加工企业,强化辐射带动能力。
 
  专栏8农业农村污染防治重点工程
 
  1.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五县一市一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配备垃圾车、垃圾箱、水泥底座、公示牌等设,积极组织开展以“四清三增两拆一改”,改造农户厕所,建设示范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工程。梯次推进五县一市一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因地制宜使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模式和农村污水处理工艺,实施农村人口聚集区的污水处理站和管网建设工程。
 
  3.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工程。推进废弃农业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开展秸秆饲料化、废旧地膜回收和尾菜处理利用等项目,新建生物质颗粒燃料生产线,有效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
 
  4.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在五县一市一区实施畜禽粪便收集及资源化利用,推动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配套设施建设,鼓励粪肥收运还田,加强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开展养殖小区标准化改建,建设生态有机肥生产线等。
 
  五、深化生态文明,巩固提升生态屏障安全
 
  (一)继续推进各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充分发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平台载体作用,提高推动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能力。全力做好平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崇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成果巩固提升工作。持续推进其余县(市、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探索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
 
  (二)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推进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有效衔接生态保护红线。组织和协调开展区域内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日常监管,继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深入排查整治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问题,切实维护各类自然保护地生态安全稳定。完善自然保护地多部门联合监管、治理、执法体制机制,提升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水平,严肃查处自然保护地内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加强生物多样性监督执法力度。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科学评估全市生物多样性状况。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快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多渠道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关注、支持和参与生物多样性维护工作。
 
  (三)推动流域生态治理和生态立市建设。统筹抓好泾河、汭河、达溪河、葫芦河、水洛河等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和湿地保护,积极推进与上游地区建立截流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实施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巩固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推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继续加强城市生态增绿减污,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等项目。全面推行林长制,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高全市绿化覆盖率。
 
  (四)加大矿区生态恢复治理力度。加强对现有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监管,明确保护与治理的责任、目标和任务。严格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金制度,实行矿山开发与环境治理同步进行。重点实施华亭、崇信、灵台等县市煤矿开采引起的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水土环境污染和崆峒、庄浪、静宁矿山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问题整治修复,开展采矿集中区矿区污染治理试点示范。加强崆峒、泾川石油勘探开采场地的生态修复和治理,积极开展矿区废弃地复垦,建立土地复垦费征收使用管理制度,明确复垦土地使用权,鼓励各方力量开展矿区土地复垦,大力提升矿区土地复垦率。进一步实施生态扶贫和生态移民工程。
 
专栏9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重点工程
 
  1.矿区生态恢复治理。重点实施华亭、崇信、灵台等重点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因地制宜开展崆峒、庄浪、静宁地质环境及矿山生态修复等项目。
 
  2.固沟保塬水土保持。重点实施崆峒、泾川、灵台、崇信固沟保塬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沟头防护、植树造林、新建梯田,配套排水工程等。
 
  3.国土绿化工程。重点实施崆峒区、灵台县、崇信县等县(市、区)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等国土绿化项目。
 
  六、提升能力建设,不断强化环境风险管控
 
  (一)提高生态风险管控能力。加快推进平凉市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三线一单”的研究和编制,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并勘界定标,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全市“一张图”,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依据国家和省上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职责,细化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工作各项制度,建设市级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测预警与评估考核。
 
  (二)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探索建立属地为主、区域协调、相互支援的核安全应急体系,建立核应急资源大数据管理系统,提升核与辐射事故应急能力。完善国控、省控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建立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运维管理机制,推动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设立独立的辐射环境监管机构,提升辐射监测能力。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发电、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不同行业核与辐射监测能力与管理体系,加强重点核技术利用单位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铀矿和伴生放射性矿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辐射环境监督管理。严格辐射许可程序和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管理。加大核与辐射监督执法力度,强化专业业务培训,加强放射源生产、运输、销售、使用等环节安全监管和电磁辐射设备设施日常监管,强化退役矿、地质勘探设施、矿尾矿(渣)库安全隐患排查。
 
专栏10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效能能力提升项目
 
  加强辐射环境监测及辐射应急能力建设,购置辐射防护装置、辐射监测设备、辐射事故应急设备。
 
  (三)深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1.加强生活和餐厨垃圾处理。完善中心城区环卫体系建设,推进县城建成区垃圾分类及收集转运系统建设,提升生活垃圾及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系统及相关配套设施,并同步配套餐厨垃圾处理和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及相关设施。严格控制“白色垃圾”,扎实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逐步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和塑料餐具,加快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保障物品重复利用和废物回收,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2.提高固体废物处置水平。整治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环境问题,全面整治尾矿、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粉煤灰、赤泥、冶炼渣、电石渣、铬渣、砷渣以及脱硫、脱硝、除尘产生固体废物的堆存场所。加强产废企业管理,严格工业固体废物转移、运输和处置,严防污染环境事故发生。积极拓宽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渠道,以崆峒区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为依托,探索“无废城市”建设。
 
  3.提升医疗废物处置与应急能力。持续提升医疗废物收集处置水平,确保已建成的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规范稳定运行。进一步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逐步向农村地区拓展。到2022年底前,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9%以上。鼓励医疗废物协同处置,建立医疗废物协同应急处置设施清单,完善处置物资储备体系,保障重大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
 
  4.严把危险废物全过程管控。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提升危险废物处理能力,实现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与实际需求基本匹配。严把环境准入关,防止填埋能力无序扩张。完善危废处理技术体系建设,对现有的危废处理项目建设固(危)废物接收、分析鉴别、储存管理、预处理、终端处置、臭气处理、自动化处置、在线监测系统,配套改造供电、给排水、消防、通信设施,加强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范能力。
 
  专栏11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能力提升项目
 
  1.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能力建设工程。提高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及餐厨垃圾处理能力;配套建设城镇垃圾收运,完善建成区环卫体系;建设平凉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100吨/日餐厨垃圾处置项目,以及华亭、灵台、崇信、庄浪、静宁县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置项目;实施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及分类试点、收集处置项目;新建庄浪等县(市、区)生活垃圾填埋场,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能力。
 
  2.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平凉市4县一区一市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开展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固(危)废弃物和华亭、静宁危险废物处置项目。
 
  3.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鼓励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推动工业固废和建筑垃圾填埋场建设。
 
  (四)加强危险化学品风险防控。推进市层面突发环境风险评估工作,落实各县(市、区)责任;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企业备案系统,加快企业预案过筛;提升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与管控能力,重点防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汞等化学物质的环境风险。协同相关部门推进液氨制冷剂替换低毒低害制冷剂。严密防范危险废物环境污染事故,加强重点企业与道路运输的风险管控,加快开展泾河流域涉废弃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和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施工场地油品贮存等企业排查整治。建立崆峒区、泾川县分散试采油井的区域风险防控体系和预案。
 
  (五)持续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控。持续强化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管理,完成国家、省上下达的重点重金属污染物减排目标。严格涉重金属项目环境准入,推行涉重金属重点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技术,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生产技术和工艺,继续淘汰涉重金属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完善涉重企业的监测体系,推进重点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达标改造。加强静宁、庄浪等县(市、区)尾矿库污染治理与风险防控,编制“一库一策”污染防治方案。
 
  (六)健全饮用水源地风险管控。健全水源地风险防控设施,继续严格规划控制和项目准入。针对平凉饮用水环境健康风险问题,逐步开展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调查与监测,完善环境健康风险哨点监测工作,夯实环境健康基础。选取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试点,探索建设环境健康素养监测和提升示范区。加强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整治,加快农村地下水型饮用水源调查评估和保护区划定,开展污染源、风险源排查,推进报废矿井、钻井、取水井封井回填等修复试点工作。
 
  (七)落实环境应急管理体系。依托国家和省级环境应急管理指挥系统,完善平凉市环境应急管理数据库。深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加强与应急管理、交通运输、水利、公安、气象等部门的合作,形成环境应急工作合力。在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运输、化工园区涉有毒有害气体等重点防范领域,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体系。完善“一河一策”水环境污染事件处置专项预案,建立跨区域、流域应急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强化全市各县(市、区)、平凉工业园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专业应急队伍、风险防范制度等能力建设,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开展常态化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响应和处置水平。
 
专栏12应急管理能力提升项目
 
  实施平凉市生态环境局及各分局环境监测和应急能力建设,完善环境风险防控应急体系,开展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落实“一河一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体系。
 
  (八)提升生态环境执法业务水平。理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协调配合机制,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等执法机制创新,形成排查摸底、宣传动员、立行立改、综合执法、调度考核的长效工作机制。深入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紧紧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扎实开展各类专项执法活动。加强执法队伍能力建设,持续扎实开展全市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学习,不断提升执法业务水平。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执法队伍、企业主管人员的法律意识、环保意识。优化完善网格化监管体系,不断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充分利用科技辅助手段,全面运用移动执法、无人机等环境监管新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强应急活动车辆、执法设备等配套装备。
 
专栏13生态环境执法业务水平能力提升项目
 
  实施平凉市环境监察标准化及执法能力建设项目,提升市局及各分局环境监察和执法能力,推动移动执法大数据平台建设,配套执法服装,完善执法车辆和取证仪器等设备配备。
 
  第四章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围绕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化环境管理智能体系建设,包括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形成生态环境可持续改善的科技支撑长效机制;优化生态环境智能化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化法治体系;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化参与与监督现代化;强化创新绿色金融现代化体系等方面建设,建立各市直单位、区县的垂向和水平管理网络,采用“云、测、管、治、融”五位一体的新手段和“云网通、数据通、业务通、应用通、服务通”强化各部门间的有效高效衔接,落实各方责任,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发展。
 
  一、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一)建立企业固定源现代化监管体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度,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将企业的排污许可、监督性监测、在线监测、达标排放、环境处罚、环境税、企业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企业生态环境信用评价等各类信息采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通数据与监管间壁垒,推动固定源监管体系职能化和管理平台现代化。逐步推动第三方污染源自动监控运营单位纳入固定源监管现代化体系。
 
  (二)完善各级监测体系能力建设。推动各县(市、区)完善县级监测体系建设,获取资质并开展辖区常规性环境监测。建成覆盖平凉、庆阳的区域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着力提升水和土壤中有机物项目的分析能力,有效改善常规及应急监测设备短缺现状。开展流域生态环境及污染现状调查监测,完成省级和市级政府监测事权划分和承接工作。落实污染源自动监控工作责任,扩大自动监控企业范围,持续推进县级污染源企业自动监控系统分级管理工作,形成监控数据与执法系统自动化对接整合。按照《甘肃省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加强县级生态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三)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信息化。加强各环境介质自动化监测能力建设,强化监测与监管的测管协同。加快完善大气环境、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生态状况、噪音、辐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体系,推进排污口监测、有毒有害污染物和环境健康基准研究性监测。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一体化平台建设,整合平凉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监测站网,构建以市级管理为重点的污染源快速溯源系统、化验室系统和数据管理等环生态环境综合管理系统,形成生态环境数据一本台账、一张网络、一个窗口,充分发挥自动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科技监测手段,有效提升监测能力现代化。
 
  (四)构建生态环境风险智能化预警体系。系统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强化重点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加强大气、水、生态、污染源等环境应急领域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加强风险排查和防控,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和风险特点,提高环境应急和救援处置能力,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专栏14应急管理和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提升项目
 
  开展平凉市重点流域水环境状况调查,计划实施平凉市泾河葫芦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跟踪监控监测、水生态环境功能监测预警一体化平台项目,鼓励开展土壤环境、地表水、大气环境自动监测和精准网格化监测系统建设。
 
  二、探索环境问题评估诊断
 
  在监测体系现代化基础上,加大科学技术服务购买力度,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第三方服务机构建设。通过互联网和信息化平台,汇聚全国优势生态环保专家团队、科研力量,在线实现大数据污染水平诊断、污染源空间解析以及生态环境问题诊断评估等服务,为平凉市政府和企业在环境问题分析、技术咨询、政策解析、规划编制等方面,提供科学、精准、高效的在线服务。围绕科技支撑、专家团队服务长效体系的构建,逐步形成环保管家、环境顾问等投资少可在线长效运行的新业务模式,助推平凉市环境污染保护与治理的专业化、精细化、长效化以及市场化水平。
 
  三、优化生态环境智能化管理
 
  进一步明晰市县生态环境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逐项分解各部门涉及环保方面的工作任务,逐步优化各部门间日常资料数据以及相关项目、重点工作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动态更新与意见建议反馈的智能化管理体系。
 
  四、构建一体化城镇环境基础设施
 
  鼓励建设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多位一体”的综合处置基地,推广静脉产业园建设模式,推进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基地(园区)产业循环链接,促进各类处理设施工艺设备共用、资源能源共享、环境污染共治、责任风险共担,实现资源合理利用、污染物有效处置、环境风险可防可控。
 
  五、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体系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审计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智能化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智能化高效配合。
 
  六、推动社会化参与监督
 
  鼓励第三方治理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按照排污者付费、市场化运作、政府引导推动的原则,以园区、产业基地等工业聚集区为重点,推动具有专业能力的第三方治理企业展开专业化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鼓励公众通过“12369”环保举报热线、网站、微博、微信平台等多方渠道进行监督,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共享实时公开性的特点,引导公众积极动态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监督,实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平台问政于民。
 
  第五章重点工程
 
  围绕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水环境质量改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温室气体减排等七大领域落实规划任务项目。筛选前期基础好、可落地、具有较好环境效益、符合相关储备要求的项目。各专项规划在编制年度实施方案(或计划)时,优先支持落实本规划中的重点项目,保障专项规划和本规划的有效对接。
 
  平凉市“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拟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145个,投资估算147.58亿元。其中: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项目23个28.70亿元,水环境质量改善项目45个50.93亿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24个22.10亿元,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12个28.42亿元,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18个4.65亿元,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建设项目22个10.88亿元;温室气体减排项目1个1.9亿元。项目资金来源包括申请中央、省级环保专项资金以及地方政府财政配套。
 
  第六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围绕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工作任务、重点项目,科学制定规划考核、评估办法,逐级落实规划实施评估考核机制。明确规划责任部门,将相关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年度考核。加强部门协同配合与沟通交流,明确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和任务,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推行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和联络员制度,促进各部门协作共管与联防联控。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由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估;加强对环境质量、总量控制、污染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的跟踪监测,及时预警,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二、完善制度体系
 
  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考核体系,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积极贯彻生态文明相关政策,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排污许可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机制,建立和完善源头防控、面源污染防治机制和政策。全面推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企业环境行为公开等制度,扩大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强化科技支撑
 
  继续加强基层人员技术能力建设,培养生态环境保护科技人才。聘请相关领域高层次专家解决业务难题,协助开展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创建环境管理与技术支持平台,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化、智能化管理体系。积极推进相关科学技术第三方咨询和服务,开展大气污染成因与治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持续强化大数据应用、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等领域研发创新,推进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环境与健康调查,推动建立风险监测网络及风险评估体系。积极培育生态环境领域第三方服务机构,健全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提高先进适用环境技术装备和环境科技咨询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支撑生态环境的精准治理和科学治理。
 
  四、加大资金投入
 
  按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适应原则,将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建立常态、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在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支持的同时,推动和创新绿色金融和绿色发展基金体系的现代化平台建设。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和民众将资金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对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项目,给予必要的鼓励和支持。通过财政扶持、延长项目经营期限等政策,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等不同形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鼓励金融单位降低绿色融资成本,限制和打压高污染企业融资空间,支持绿色发展。
 
  五、深化宣传引导
 
  全面强化社会宣传和舆论引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的重要指示,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党对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话语权,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充分发挥各级部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搭建合作平台,整合优质宣传资源,广泛凝聚生态文明共识,形成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大格局。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动员社会各界积极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更多环保资讯,请关注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http://www.beidouzhiku.cn/)。

关键词: 生态保护与修复   环保管家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