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厅长谈治霾误区:重霾之下不能“一刀切”-资讯前沿-七星资讯-北斗智库环保管家

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松扫一扫 环保更简单

个人中心

网站客服

扫码咨询 方便快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七星资讯 » 资讯前沿 » 正文

环保厅长谈治霾误区:重霾之下不能“一刀切”

  来源:南方周末 | 发布时间:2017-11-02

   导读:天平的两端,每一端都要尊重,既要尊重生产力与社会发展,又要尊重自然生态现状和规律,这就要求政府及管理部门扭转过去针对污染源单一污染物削减为目的,粗犷型的、简单化的、“一刀切”的管理模式,转而实施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科学化、精细化、差别化的管理模式。

 
  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讯:当时间脚步跨过2016年最后时刻,网络上充斥的不只是回首感慨和憧憬未来,更多的是2017年的第一场雾霾。这场雾霾来的是如此之猛烈,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一时间关于雾霾的流言四起,使得人们呼吸每一口空气都心怀忐忑、小心翼翼。
 
  实际上,一直以来不管是科学界还是管理层,关于雾霾的成因与治理始终像雾霾本身一样,雾里看花,时隐时现,甚至有人将雾霾归类为“天灾”,是一种不可抗力。可以肯定的是,霾是环境问题,确切地说是大气污染问题,本质上与其他环境问题一样,逃不出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人类工业化进程中的负产品。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伴随经济快速的增长,大气污染治理的理念和行动没有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科技对治理的支撑没有与环境管理工作相结合;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没有与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相适应。
 
  近年由于雾霾频发,造成了环境代价飙升和社会矛盾突显。环境管理部门要客观分析和审视过去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不足,结合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社会需求等方方面面的因素,科学制定措施,以便达到生产力发展水平与自然生态相平衡。
 
  天平的两端,每一端都要尊重,既要尊重生产力与社会发展,又要尊重自然生态现状和规律,这就要求政府及管理部门扭转过去针对污染源单一污染物削减为目的,粗犷型的、简单化的、“一刀切”的管理模式,转而实施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科学化、精细化、差别化的管理模式。
 
  一、治霾要依靠科学
 
  大气污染治理要注重科学指导,不能盲目蛮干。要认真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的污染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对待常规污染,一是要确定影响环境质量的因子,抓主要矛盾。二是要深入开展污染来源解析工作,把污染物来源分几大类,找到主要影响、次要影响的污染源,集中攻坚,综合整治。三是要研究污染源治理可行性,提出治理方案,开展费效评估,对方案进行分类、比较、排序、优化。
 
  对待重污染天气,除了上述措施外,首先还要加强空气质量预报预测能力,精准预测污染程度、发生过程及关键时段。其次,要根据预报信息,确定预警级别,科学地确定“关停”、削减排放量大的企业,最大限度减少量的污染积累。特殊情况下采取极端手段,进行污染“削峰”。另外,还要深入研究重污染时期的各种气象条件,特别是在不利的混合层高度条件下,科学调整污染“削峰”策略。例如在混合层高度较低时,污染物积累迅速,最可能出现“爆表”现象,可以综合考虑烟气高架源抬升,超出“逆温层”利用高空竖向扩散清除低空污染积累。低架源、低矮面源采取严格控制等手段减少排放量。
 
  二、治霾要精准发力
 
  精准发力就是找准力的方向和发力点,不能平均用力“一刀切”,更不能偏离方向,降低效率。哪里有霾就向哪里用劲,哪个指标削减对霾的治理效果好就攻克它,使有限的力量资源优化使用,切忌做无用之功。也就是说,治霾要求将行政管理力量精准地投放到管理目标上,对于日常管理和应急管控,要精准布局,发挥行政管理最大效能。对在科学分析后确定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其他污染削减措施也要根据常规和应急来分阶段实施。
 
  常规措施就要通过科学规划,对重点行业、企业投资建设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污染治理项目,实现达标排放或总量控制;应急措施分阶段列表实施企业“关停”“削减”等措施。两项措施,前者为治本,削减污染平均水平;后者为治标,削减污染峰值,减少重污染天数。任务不同,效果一样,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三、治霾要采取差别施策
 
  差别政策,就是不搞“一刀切”,要采取“一城一策”对症下药,即便是“超低排放”也不应不计成本地推而广之。在区域联防联控的整体框架下,每个城市针对自己的特殊情况,做好自己的事情,是保证区域联防联控的先决条件。每个城市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就要以本地污染来源分析结果为重要依据,确定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在时间尺度上,把监管层次分为:常规时段、风险时段、污染时段,对应编制“排放清单”“治理清单”和“应急清单”,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治理与管理。小的空间尺度上,每个城市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摸清排放源有几类、有多少、在哪里等信息。地域空间尺度上,可根据环境质量状况分为:重点污染削减城市、一般污染削减城市、严格环境管理城市,用不同目标进行管理。前面两个类型的城市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差。后一种类型可以在“达标”的前提下,环境质量监测数值适当波动。
 
  四、治霾重在质量
 
  真正把环境质量改善作为污染防治的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过去采取的总量控制是以削减污染物排放量为目标,客观上,改善的只是全国平均环境质量。全国一服药,针对性不强,总量减排的硬性要求没有把环境质量这一目标突出出来,放在首位。
 
  由总量控制转向质量控制是环境保护工作观念上的飞跃。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是直接与人的感受挂钩。总量减排考核必须服从质量改善考核,环境质量改善则是刚性要求的红线,改善环境质量和减少重污染天数理应作为我们的工作目标,这包含着政府对百姓需求的回应,更包含着对环境现实的正确认知与勇敢担当。
 
  五、治霾要全民参与和社会监督
 
  每一个公民都是资源的消耗者,社会运转的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污染物的排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增加环境的污染。所以,治霾需要改变的不只是监管方式,更需要改变的是社会每一个成员的生产、生活方式,要深入反思发展规划、经济结构乃至价值取向,要树立治霾成本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公民分担的理念。
 
  治霾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这既考验政府勇气和智慧,也考验公众的共识和行动。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每位公民,都要理解与支持管理部门,在享受“权利”“红利”的同时,必须付出自我“义务”的让渡,要改变不环保的生活和消费习惯,践行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理念,形成治霾合力。政府的环境政策需要公众的支持,单靠环保部门无法24小时不间断地监控每一家企业,需要全社会共同监督,当发现身边的污染问题时,勇敢地站出来向有关部门反映。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自觉践行绿色发展观,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还会离我们远去吗?

       更多环保资讯,请关注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www.beidouzhiku.cn/)。

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