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发布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8年度项目(课题)指南-产业政策-专业情报站-七星资讯-北斗智库环保管家

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松扫一扫 环保更简单

个人中心

网站客服

扫码咨询 方便快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七星资讯 » 专业情报站 » 产业政策 » 正文

科技部发布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8年度项目(课题)指南

  来源:科技部 | 发布时间:2017-08-10

 
  考核指标:建立京津冀地区“三水”综合模拟与预测系统;提出保障京津冀地区水环境保护中长期战略及“十四五”水质改善行动路线图,重点覆盖水生态系统健康、水资源配置、再生水利用以及产业结构布局;提出基于水质目标的京津冀地区流域排放标准和许可证制定技术指南2项;提出基本符合管理部门需求的京津冀地区水价改革方案、区域水生态环境补偿方案、水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案各1个;提出京津冀“十四五”水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实施方案1套。
 
  课题2、永定河流域水质目标综合管理示范研究研究内容:开展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研究和水生态健康评估,识别影响永定河流域水生态健康的控制因素和永定河流域生态退化机制;围绕官厅水库水质保护目标,开展永定河流域污染来源解析与近10年污染源动态清单;建立水质与污染源响应关系,制定永定河流域综合排放标准,开展上下游统一的排污许可管理示范应用;围绕永定河流域绿色生态廊道恢复目标,提出永定河流域“山水林田湖”为核心全流域生态水量统一调度、河湖生态空间管控、水生态功能提升和环境污染风险防控等管理方案;提出永定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构建永定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研究永定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提出流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方案;对永定河流域水质生态补偿机制进行评估,研究建立跨省界的水质水量生态补偿机制。
 
  考核指标:完成永定河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估;编制近10年流域污染源清单与动态数据库;发布永定河流域综合排放标准,进行基于流域排放标准的排污许可示范;提出永定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估与预警方案、流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案;跨省界水量-水质双补偿方案及试点示范。
 
  课题3、北运河流域水质目标综合管理示范研究研究内容:开展水环境、水生态、底质现状调查和时空演变趋势评估,结合“水十条”任务措施落实要求,预判北运河污染来源变化,建立近10年的污染源解析谱和动态清单;以氮磷等主要污染指标为研究对象,建立北运河水质与污染源响应关系,设计基于水环境质量目标需求的点源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和点源面源减排市场机制,开展上下游统一的排污许可管理应用示范;研究构建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技术体系,动态评估北运河承载力动态变化,初步建立北运河水环境承载力预警机制;根据北运河不同支流、河段使用功能,研究河流廊道重要节点生态修复路径、再生水补给量和水质改善需求,研究编制北运河水质持续改善方案;研究北运河水生态系统特征及改善目标,提出基于流域水资源优化的生态流量保障方案及机制建议;以跨界补偿、主体责任落实、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等内容为重点,构建基于流域精细化管理的“河长制”技术支撑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近10年的污染源解析谱和清单;提出北运河水环境承载力评估、预警技术方案体系;提出北运河“十四五”水质持续改善方案;提出北运河生态流量保障方案;提出北运河落实“河长制”的技术支撑方案;提出基于氮磷水质要求的北运河排污许可管理以及减排市场机制实施方案。
 
  课题4、大清河流域(白洋淀)水质目标综合管理示范研究研究内容:开展大清河流域及白洋淀水环境、水生态、底质现状调查和时空演变趋势评估,结合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优化要求,确定中长期水质改善目标及其指标体系;开展流域污染源排放清单和解析,分析不同类型污染源排放特征及变化趋势,编制近10年的流域污染源动态清单和数据库;结合区域水环境功能要求,建立流域污染源与水环境质量的响应关系,研究制定达到水环境质量目标下的流域“十四五”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根据上述研究成果以及雄安新区、白洋淀等水环境质量保护目标,提出构建基于水质目标的淀区流域排放标准体系,开展基于流域排放标准的排污许可管理示范;构建涵盖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恢复等内容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承载力调控与功能提升方案,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构建水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在本项目课题五的总体设计框架下,开发流域水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物联网体系以及业务化管理系统,最终形成白洋淀流域环境风险预警系统和流域大数据智慧环境管理平台。
 
  考核指标:提交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服务功能评估报告、区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管控方案;提出近10年的流域污染源清单和动态数据库;建立白洋淀流域控制单元优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并由地方政府发布实施;提出白洋淀水环境承载力调控和功能提升总体方案、白洋淀流域产业与水环境保护发展模式,建立水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并由地方政府发布实施;完成白洋淀基于流域水质目标的排污许可管理示范;建成流域环境风险决策支持系统及流域水生态环境管理智慧平台。
 
  课题5、京津冀区域水环境管理大数据平台开发研究研究内容:结合环境保护部门管理需求和现有水环境管理系统平台调查,开展京津冀地区水环境综合管理平台的标准体系研究与总体框架设计,建立面向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等省级水环境管理的数据共享平台;根据水环境管理综合业务的需求,制定主要业务数据的采集入库规范、数据清洗、数据交换与共享规范、功能服务模块接口规范,为平台数据扩容与功能添加预留可扩展空间;研究京津冀区域水环境非结构化大数据收集、结构化异源异构数据融合等技术标准,提出大数据库建设方案,收集和整理基于控制单元的京津冀地区5年以上的地区水环境保护数据,实现水环境管理各空间数据(行政区划、控制单元、河流水系、数字高程、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等)与业务数据(水质、水文、气象、社会经济、污染源、饮用水水源地等)间的有机融合;研究水环境大数据深度挖掘技术,建立新型智慧水环境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基于控制单元的水质动态分析和模拟、饮用水水源地风险评估、治理方案的绩效评估、排污许可证管理、突发性水环境风险预警、重点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等综合决策功能;设计京津冀区域水环境公众参与网络平台,实现水质、工程项目、区域水环境质量排名、污染物排放、执法检查结果、处罚等监督管理信息的公众查询及实施反馈。
 
  考核指标:完成京津冀区域水环境综合管理平台和公众监督投诉举报与信息公开平台各1个,以及对应两个平台的需求分析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用户手册;制定主要业务数据的采集入库规范、数据清洗、数据交换与共享规范、功能服务模块接口规范,提出京津冀区域水环境非结构化大数据收集、结构化异源异构数据融合等技术标准;实现与北京市智慧水务、白洋淀智慧水务平台和天津市相关平台的衔接与数据交换;实现京津冀地区重点区域水质、污染源在线监控,水环境相关数据的实时接入,确保基于控制单元的5年数据动态更新;公开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篇,申请发明专利号、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8项。
 
  课题6、京津冀水环境治理与管理关键技术综合集成研究研究内容:系统集成“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海河流域及京津冀水专项研究成果,开展水污染防治实施绩效评估,形成京津冀水专项实施绩效评估报告;开展城市水系统(雨水、污水、再生水)投资效益综合评估和绩效评估,提出京津冀水污染治理技术模式,形成缺水地区城市水循环适宜性最佳技术组合方案;针对京津冀地区流域特征和差异化的水质目标管理和环境管理制度要求,集成水生态功能分区、水环境标准、排污许可管理、水环境承载力预警和大数据平台等技术,提出水质目标管理实施指导方案和政策制度改革路线图;集成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集成提出京津冀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方案与模式;建立市场化的水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构建京津冀区域水污染防治PPP模式;完成京津冀板块标志性成果管理和板块成果集成报告以及相关宣传技术支持。
 
  考核指标:提出京津冀北方缺水地区流域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位一体”的流域治理模式,编制针对北方缺水地区城市水系统多目标处理和多层级补给的综合优化技术方案;集成京津冀地区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和低污染河道水超净处理技术体系,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编制高含盐工业废水和园区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处理技术最佳技术指南1部(征求意见稿);集成京津冀地区水质目标管理体系,提出分类实施指导方案以及面向水质目标管理的政策制度改革路线图;集成京津冀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编制水专项京津冀版块的集成报告;提出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方案和京津冀区域水污染防治PPP模式设计方案。
 
  四、实施期限
 
  2018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
 
  五、经费来源及支持方式
 
  中央财政资金预算不超过1.8亿元,采用前补助支持方式。
 
  六、组织实施方式
 
  项目申报单位需具有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经历,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二)太湖流域综合调控重点示范
 
  项目1、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集成与业务化运行2018ZX07208一、研究目标
 
  进一步完善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制定基于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的水环境质量监控、考核与管理制度,完善太湖流域水环境跨界与多部门协调机制;构建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污染源管理体系,创新流域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建设太湖流域“互联网+绿色生态”智慧环保平台,并实现业务化运行;制定地方政府在流域水环境管理中可操作、可应用的政策工具包,集成太湖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
 
  二、考核指标
 
  1、科技考核指标
 
  突破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应用、水生生物快速监测、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估预警、基于水环境质量改善的排污许可管理等关键技术20项,并在太湖流域实现成果应用;形成大型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理论与方法,制定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考核、水生生物快速监测、排污许可管理等政策、技术规范、指南10项以上;形成太湖流域5-10种重点优控污染物的保护水生生物水质长期与短期标准值;突破支撑水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大数据分析的相关模型、技术5项以上;建立水专项技术成果产业化评估筛选体系1套;在废水深度脱氮除磷、再生利用及毒性减排、水环境安全智能监测等方面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材料与新设备3套以上,提交规范化技术工艺包2个以上。
 
  2、管理(治理)考核指标
 
  建立太湖流域重点污染源清单及数据库,并业务化应用;形成集评价、考核、评估、监测于一体的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技术体系,并实现业务化应用;建立基于水环境质量要求的太湖流域重点行业排污许可制度,并业务化应用;构建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并在管理部门实现业务化运行;制定1套包含环境保护督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的创新制度体系,并实现管理应用;设计可为各级政府及水环境管理部门应用的未来十年太湖流域治理路线图、流域水环境治理与管理技术工具包;在太湖等重点流域建成水专项成果产业化中试基地与绿色环保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各1个以上;建成废水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再生利用产业技术战略创新联盟1个以上;建设水专项成果孵化器及产业化推广平台1家以上,培育孵化企业10家以上;建成推广应用工程达20项以上,处理废水量达10万吨/天以上,产业化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
 
  三、研究内容
 
  课题1、太湖保护水生生物水质标准制定与应用研究内容:根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修订和试点要求,结合我国水生态保护要求,综合集成“十一五”、“十二五”水专项水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研究成果,开展保护水生生物水质标准制定和太湖应用。提出太湖保护水生生物优控污染物清单(包括营养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等);基于保护太湖流域水生态系统功能,研发保护水生生物水质标准制定技术;形成5-10种重点污染物的保护水生生物水质标准基础数据库和相关技术文件;结合水生态保护目标和社会发展条件,提出相应的分级标准值;并在水生态环境功能区的生物监测、达标评估等水环境管理中业务化应用。
 
  考核指标:筛选评估太湖区域高风险污染物,提出太湖保护水生生物优控污染物清单;针对太湖特征,提出5-10种太湖重点优控污染物的保护水生生物短期和长期水质标准值,实现水质标准在控制单元的环境质量评价、水质监测等管理中的业务应用。
 
  课题2、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区监测技术集成与业务化运行研究内容:针对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区管理的水生态监测需求,在“十二五”完成的水生生物传统监测技术规程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太湖流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及鱼类快速水生生物鉴定技术方法,建立太湖流域水生生物物种分子生物学数据库;利用物种鉴定技术,与常规形态学生物监测方法相结合,形成水生生物快速监测技术;结合环境监测垂直管理试点,形成太湖流域水生生物监测业务化运行。
 
  考核指标:建成太湖流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及鱼类条形码库1套,其中本地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不少于240种(每个类群不少于80种),鱼类不少于40种;制定太湖流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及鱼类生物条形码鉴定技术方法1套,并形成生物种群鉴定技术指南;制定太湖流域水生生物快速监测及质量保证技术体系1套;实现环境监测垂直管理体制下的太湖流域水生生物监测业务化运行。
 
  课题3、基于水环境质量的太湖流域排污许可证管理技术及制度研究研究内容:在“十二五”无锡市区、宜兴市和武进区开展排污许可证研究示范的基础上,以实现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选择重点行业(化工、印染),研究基于先进产业技术和污染防治技术的排污总量核定方法;基于重点行业对太湖水环境污染负荷的贡献,提出基于太湖水环境质量目标要求的重点行业排污许可值确定方法;颁布并实施基于水环境质量要求的重点行业排污许可证;开展重点行业排污许可实施效果绩效评估,提出配套完善对策措施。
 
  考核指标:形成基于水环境质量目标要求的重点行业排污许可量确定方法1项;形成基于先进产业技术和污染防治技术的排污总量核定方法1项;建立基于水环境质量要求的太湖流域重点行业排污许可制度,并业务化应用;形成太湖流域重点行业排污许可实施效果绩效评估报告1份。
 
  课题4、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控策略研究与业务化运行研究内容:综合“十一五”、“十二五”水生态功能分区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水生态环境功能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质量评价方法;研究建立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考核办法与实施机制并业务化运行;研究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考核评估技术,开展分区管理的实施效果评估,跟踪评价流域重要生态敏感区水生态变化趋势;集成“十一五”、“十二五”研究成果,对分区水生态修复的生境需求进行多维度诊断与分型,建立支撑不同类型区域生态改善的水生态修复整装成套技术方案;研究支撑“水十条”目标的太湖流域各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实施方案。
 
  考核指标:形成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区质量评价体系1套;针对《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区划(试行)》,制定分区管理考核办法1套,实现省市两级管理部门业务化应用;形成“十三五”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实施效果评估报告及水生态变化态势分析报告;形成支撑“水十条”目标的太湖流域各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实施方案。
 
  课题5、太湖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估与综合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在“十一五”、“十二五”太湖流域各类污染源负荷和入湖污染物总量核算基础上,针对太湖十年治理过程中污染源结构变化特征,研究太湖流域各类水污染源(工业点源、种植业面源、养殖污染源、农村生活源、城镇生活源以及城市面源)排放特征,构建不同类型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微量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特征指纹数据库,阐明太湖流域污染源特征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及入湖负荷时空特征。研究基于“水十条”及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考核目标要求的水环境容量和流域环境承载力,提出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估和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方法;在太湖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包括水、土资源综合调控,产业结构优化与污染治理,流域生态修复与空间保护的太湖流域中长期生态环境综合管理调控策略。
 
  考核指标:建立太湖流域不同类型水污染源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特征指纹数据库;形成太湖流域水污染源时空动态图谱;制定基于水生态环境分区的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方法,并形成技术指南(建议稿);提出包含水土资源调控、污染治理和生态圈层修复的中长期太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管理调控策略。
 
  课题6、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构建与业务化运行研究内容:基于水专项“十一五”、“十二五”太湖流域相关平台及系统的开发,研究各类水环境数据同化、交换与管理等功能,建设太湖流域多源异构环境数据资源中心;研究开发太湖流域入湖河流水质目标动态预警、污染源反欺诈识别等方法,建设基于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的太湖流域环保大数据分析系统;综合集成水生态功能分区水质目标管理、一企一档综合管理、生态红线地理信息系统、流域补偿考核结算等业务系统;研究太湖流域跨界区联合监测与监管技术,研究建立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响应、责任界定规程、事故矛盾调处方法;建成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实现业务化运行。
 
  考核指标:形成太湖流域大数据交换与管理技术和多维大数据清洗与处理技术1套,建成太湖流域环境数据资源中心1个;建成太湖流域多维环境大数据分析模型算法库1套;建设基于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的太湖流域环保大数据分析系统1套,主要包括研究重点污染源反欺诈识别技术并建成重点污染源反欺诈分析系统;集成整合太湖流域水环境管控各项技术和模型算法;编制太湖流域水环境联合督查监管技术规范(建议稿)1个,形成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响应、责任界定规程、事故矛盾调处方法各1套;建成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1套,并实现业务化运行。
 
  课题7、太湖流域生态引领区绿色发展综合示范研究内容:依托太湖上游宜兴市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集成水专项“十一五”、“十二五”流域生态补偿与污染赔偿研究、水环境保护价格与税费政策示范研究、水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与试点示范研究等重要成果,研究引领区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过程中与现有环境管理相关制度衔接、融合中的问题;研究优化引领区费改税政策落实措施、财政转移优先支付与环境补偿核算方法、河长制与一岗双责等制度实施及考核办法;开展太湖流域生态引领区绿色发展制度创新体系设计和实践,促进引领区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强化政府责任落实,改善水环境质量。构建小流域氮磷水质定量动态模拟预测-调控系统,建设氮、磷营养物质减排技术政策综合示范区。
 
  考核指标:制定1套包含环境保护督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的创新制度体系,在引领区业务化应用。
 
  课题8、太湖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集成研究研究内容:太湖经过十多年的治理,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分析研判太湖水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和发展态势;梳理分析太湖流域在点源、面源、入湖河流、太湖湖体等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太湖从藻型生态系统向草型生态系统转化的水生态调控技术;总结水专项“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太湖流域各项目的研究成果,集成整装流域污染源控制、生态修复、湖泊水华预警等成套技术,根据太湖流域环境问题的特点,研究成套技术在太湖流域的适用性和筛选应用条件,提出成套技术推广应用方案;总结集成太湖等相关研究成果,构建我国大型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理论与方法。
 
  考核指标:提出太湖水生态系统演变趋势与水生态调控技术途径、指标;形成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与管理成套技术应用工具包30套以上;提出太湖流域成套技术推广方案;提出中国大型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理论与方法。
 
  课题9、太湖流域浙江片“五水共治”长效管理机制创新与水环境治理技术集成推广应用(独立申报课题)研究内容:梳理分析浙江“五水共治”水环境治理技术与管理政策制度短板,以水专项太湖流域浙江片区水生态功能分区为基础,识别片区水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建立区域污染源排放清单及其数据库,构建分区分类、差异化的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研究控制断面和水环境功能区水质“双达标”的水环境承载力、基于水质目标的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及排污许可证监管技术。基于“五水共治”实施现状,研究建立完善以河长制为核心的“五水共治”组织领导推进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五水共治”联动协作、共建共享的长效管理创新机制。以水专项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为抓手,集成应用污水总氮总磷深度削减、农业农村面源氮磷减排、水生态健康重建以及水环境承载力核算、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等技术,建设以水污染控制技术为支撑、水环境管理技术为保障的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与智慧监管综合示范区,推动两大技术体系在省域内推广应用,助推“两山理论”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支撑浙江省国家“水十条”考核指标全面实现,为我国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典型示范、“浙江样板”和“浙江智慧”。
 
  考核指标:建立太湖流域浙江片区13个区县的污染源清单及数据库;构建分区分类、差异化的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颁布1套太湖流域浙江片区控制断面和水环境功能区水质“双达标”考核办法;制定1套“五水共治”联动协作、共建共享的长效管理政策机制,为政府采纳应用;形成地方水环境保护法规和规范标准3项以上;建设水污染控制技术体系为支撑、水环境管理技术为保障的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与智慧监管综合示范区,应用面积达到1000km2;示范区地表水省控及以上考核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到90%以上。两大技术体系在省域内推广应用。
 
  课题10、水专项关键技术成果产业化二次开发与市场化推广研究(独立申报课题)研究内容:针对太湖等我国南方地区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市场需求与环境管理要求,以水专项关键技术成果为核心,通过产业化二次开发与产业联盟集成创新,在废水深度脱氮除磷、毒性削减与再生利用以及水源地水质安全智能监测等方面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市场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新产品及国产化装备;通过整合“政-产-学-研-用-金”各方面优势资源,建成重点辐射我国南方地区的水专项成果孵化器与产业化推广平台,打造我国南方地区水专项环保技术信息交流与市场交易中心;建设水专项成果产业化中试基地,创新技术代运营或第三方服务模式,推动水专项成果在太湖等我国南方地区重点流域大规模市场化推广应用,探索水专项成果在我国南方地区进行产业化推广的模式及路径。
 
  考核指标:在废水深度脱氮除磷、再生利用及毒性减排、水环境安全智能监测等方面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材料与新设备3套以上,提交规范化技术工艺包2个以上,申请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15项以上,专利等成果转化达5项以上;在太湖等我国南方地区建成水专项环保技术信息交流平台与成果产业化中试基地1个以上,建立废水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再生利用产业技术战略创新联盟1个以上,建设重点辐射我国南方地区的水专项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广平台1家以上,培育孵化企业10家以上;建成推广应用工程达20项以上,处理废水量达10万吨/天以上,产业化新增产值5亿元以上。
 
  四、实施期限
 
  2018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
 
  五、经费来源及支持方式
 
  中央财政资金预算不超过2.8亿元,采用前补助支持方式,课题6、9、10地方配套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比例不低于1.5:1,其中,课题6地方配套经费由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和环境保护部华东督查中心协调落实,课题9地方配套经费由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协调落实,课题10由产业化相关企业或产业化平台所在地方地府负责落实,主要用于支持产业技术联盟、水专项成果孵化器与产业化平台等建设。
 
  六、组织实施方式
 
  项目申报单位需具有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经历,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课题1、2、3、4、5、6、7、8以项目为单元整体申报(中央财政资金预算不超过1.8亿元),由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协调实施(其中课题8由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和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协调实施);课题9(中央财政资金预算不超过0.5亿元)以课题为单元单独申报,由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协调实施;课题10(中央财政资金预算不超过0.5亿元)以课题为单元单独申报,优先支持企业牵头。
 
  (三)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集成与应用
 
  课题1、流域水环境管理经济政策创新与系统集成2018ZX07301007一、研究目标
 
  以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为目标,结合《水污染防治法》和“水十条”实施对环境管理的科技需求,立足中长期水环境管理的战略需求和解决当前水环境管理中存在的环境经济政策缺乏有效系统集成、环境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发育滞后、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研究建立水环境质量目标导向的流域水环境经济政策体系,集成流域水环境经济政策制定工具包,为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以及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支撑。
 
  二、考核指标
 
  科技管理方面,突破并形成工业源差别水价核算、领跑者标准制定、环境税费税率核定方法、污泥处理处置差异性成本核算、畜禽养殖补贴标准测算、再生水综合利用成本核算、水生态环境资产核算、基于流域水生态服务的生态补偿核算等8项关键技术;发布水环境经济政策实施的费用效益分析、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社会化服务补贴标准测算、覆盖全成本的水生态环境资产核算方法和水生态环境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等4项指南或规范;形成运用经济政策促进工业、农业、城镇生活污染源防控、污泥林地利用及土地改良价格补贴机制与激励对策的指导意见4项。
 
  系统应用方面,形成针对工业源、农业源、城镇源的污染防控、污泥林地利用土地改良经济政策方案4套,并在典型地区开展应用;完成“十一五”以来水专项开展的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水价政策等环境经济政策评估与集成,提交评估报告1份;提交集成包括水环境经济政策筛选、评估、验证、优选、推广的流域水环境经济政策工具包1套,并在京津冀地区或太湖流域进行综合示范应用;构建跨界流域生态补偿业务化应用平台、水生态环境资产核算平台,并在典型地区进行示范应用;建设污泥产品应用林地利用示范工程和土地改良示范验证工程面积各10ha。
 
  三、研究内容
 
  国家水环境经济政策集成与创新研究。评估水专项中环境经济政策对水质目标改善的作用,集成水环境经济政策成果,凝练构建一套针对水环境质量改善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按目标要求-手段类型-作用对象思路,构建一套集成环境经济政策筛选、评估、验证、推广的全链条水环境经济政策工具包,在京津冀地区或太湖地区选择1-2个地区开展环境经济政策的集成与验证应用;研究发布水环境经济政策实施的费用效益分析指南,并进行水环境经济政策案例应用验证,提出推进水环境质量目标改善的政策建议以及集成验证地区水环境经济政策应用方案。
 
  工业源防控的水环境经济政策集成与创新研究。基于达标成本和效率分析,评估现有研究政策实施成果,集成研究提出一套激励和处罚并重的工业源防控经济政策解决方案;选择工业污染源防控典型地区,重点研究提出一套利用差别化水价、环保领跑者、环境税费等组合型经济政策方案,促进工业源环境管理绩效提升;研究提出一套利用绿色金融和环境责任保险等经济政策促进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政策方案,并在重点流域典型地区开展验证示范应用。
 
  城镇污染防控的经济政策集成和创新研究。集成城市水环境管理的经济政策研究成果,研究提出基于全成本要素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分担机制,提出污水再生水综合利用的综合水价解决方案,在京津冀和太湖分别选择1-2个城市开展应用验证。
 
  农业面源水污染防控的经济政策集成与创新研究。针对农村生活、农业种植、畜禽养殖等不同类型的农业面源,评估现有研究政策实施成果,集成研究提出一套农业面源控制的经济政策方案;选择1-2个地区,重点突破分散式、小规模的农村污水、畜禽养殖污染控制的经济政策制定技术,提出一套主要包括补贴机制、市场化商业模式的农业面源控制经济政策方案并进行验证。
 
  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政策集成和创新研究。评估现有政策实施成果,集成研究提出一套统筹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面向山水林田湖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开展水生态环境资产核算方法研究,以及水生态环境资本化途径与模式研究,提出将水生态环境资产纳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技术方法和路径,形成一套水生态环境资产核算和资本化的政策方案;开展基于水生态服务功能的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技术方法集成和评估研究,提出一套基于水生态服务功能的跨界流域生态补偿的政策方案,并在典型地区开展应用验证。
 
  污水厂污泥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经济政策集成创新研究。构建污泥林地利用及土地改良技术体系、污泥林地利用及土地改良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方法体系、污泥林地利用及土地改良产业化全链条运行机制;提出适用于不同类型林地利用和土地(沙化地或矿山)改良的污泥产品的技术方法及污泥产品工程化应用措施方案、污泥林地利用及土地改良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策略和污泥林地利用及土地改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和集成污泥林地利用及土地改良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税费优惠政策、价格补贴机制、激励对策的经济政策解决方案;在京津冀开展应用验证,建设污泥产品应用林地利用示范工程和土地改良示范验证工程。

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