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资讯前沿-七星资讯-北斗智库环保管家

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松扫一扫 环保更简单

个人中心

网站客服

扫码咨询 方便快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七星资讯 » 资讯前沿 » 正文

《广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

  来源:广州市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22-09-27

  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讯:9月26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广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规划提出,到2025年,广州市能源安全保障基础更加牢固,能源结构更加优化,能源产业更有活力,能源管理更加科学,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开放融合的现代能源体系初步形成。
 
  规划提出,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推进资源热力电厂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适当开展污泥掺烧耦合发电示范项目,推进生物质发电等氮氧化物减排。至“十四五”时期末,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达93万千瓦。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业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委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9月8日
 
  广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序 言
 
  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气候治理呈现新局面,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紧密融合,生产生活方式加快转向低碳化、智能化,能源体系和发展模式正在进入非化石能源主导的崭新阶段。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力争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广州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1,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关键阶段。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发展现状
 
  广州市能源资源总体匮乏,属于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依靠外地调入和进口。本地可利用的能源资源主要为水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其中,水能资源主要蕴藏在北部的流溪河和东部的增江,开发程度基本饱和;太阳能资源属于三类地区,全年可利用小时数约为1000小时,随着光伏发电技术日益成熟,有较好开发利用价值;风能资源主要是陆上风电,分布在东北部高山脊地区、南部珠江口沿江沿海地区。此外,生物质能利用领域主要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农林生物质。
 
  “十三五”时期,广州市能源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能源体系稳步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方向转变,支撑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20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19亿元,能源相关产业发挥积极支撑作用,其中电力热力及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产值达2211亿元,已成为广州市第四个产值超千亿的工业集群。2020年,广州市能源消费总量约6191.5万吨标准煤,较2015年增长8.8%,“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速1.7%,较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低4.3个百分点,完成省下达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6284万吨标准煤以内,年均增速2.1%的目标任务。“十三五”时期,广州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4%,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累计下降19.3%的目标任务。广州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和能源发展基本情况见专栏1。(由于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全社会用电量较2019年负增长,本规划以2019年作为基准年并适当考虑2020年数据进行研判“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能源生产及供应。广州市煤炭、原油、天然气依赖外部的输送,同时接受大量区外的电力及成品油,本地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以一次电力形式进入生产生活。“十三五”时期,广州市原油加工保持稳定,年原油加工量稳定在1200万吨上下;煤电装机比重明显降低,气电装机和供应能力持续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态势良好,电源结构更趋清洁多元。得益于电源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多向发力,全市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持续提升,2020年火力发电效率达40.9%,比2015年提升1.8个百分点,供热效率达86.4%,较2015年提升5.7个百分点。“十三五”时期末,广州市骨干电源装机规模830万千瓦(不含位于从化接入500千伏的广州抽水蓄能电厂240万千瓦),另有光伏发电装机60.2万千瓦,电源装机结构及组成情况分别见图1和专栏2。
 
 
  
 
  能源消费。2020年广州能源消费结构中,油品、电力净调入分别占全市能源消费量的36.7%和31.5%,煤品消费占比12.4%,天然气消费占比8.9%,本地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消费占比10.5%。广州市2020年能源消费结构见图2。
 
 
  2020年,全市按行政区划分的能源消费情况如下:黄埔区能源消费占全市能源消费的22.4%,黄埔、白云、天河、越秀、南沙、番禺六区能源消费合计占全市比重达74.8%。黄埔、南沙两区能源消费占全市比重比2015年分别提升了2.4、1.5个百分点,天河、增城、荔湾、越秀等区能源消费占全市比重比2015年分别下降了1.5、0.7、0.6、0.5个百分点,其余各区基本持平。“十三五”时期各区能源消费占比变化见图3。
 
 
  能源全貌。一个地区的能流图可反映该地区能源调入、生产、供应、转换、利用、消费等全过程。根据有关数据整理,2020年广州市能流图见图4。
 
 
  “十三五”时期,广州市能源工作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能源安全新战略,秉持系统思维、科学研判、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的工作原则,在广州市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进《广州市能源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实施,持续深化顶层设计,强研究、深调研,确保能源发展相关举措合理、有效。经过努力,广州市能源体系已基本显现出供应多元、结构转型、效率提升、产业升级、体制优化的发展态势,为“十四五”时期发展奠定有利基础。
 
  一、供应能力持续增强
 
  电源建设有序推进。建成黄埔电厂天然气热电联产、华电福新增城电厂等大型燃气发电(热电)项目,以及超算中心、知识城北起步区、万博商务区、从化太平等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项目。稳步推进粤电花都电厂、广州开发区东区“气代煤”热电冷联产项目建设。
 
  电网建设进展明显。“十三五”时期,广州地区电网建设取得多项重大突破。国家西电东送重点工程乌东德水电站送电广东工程全线建成投产,全市累计建成500千伏变电站7座,500千伏增城穗东站配套出线工程等重点项目以及一批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项目相继投产。广东电网直流背靠背广州工程(大湾区中通道直流背靠背工程)成为广东电网目标网架首个完成前期立项的重点工程,并已顺利开工建设;500千伏海珠站经多年努力后落实选址;500千伏傍海(番南)站落实选址;积极推进广佛500千伏楚庭第二电源通道工程的广州段路径方案选址。
 
  天然气供应更加完善。国家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大工程取得突破进展,建成西气东输二线广州压气站,建成西气东输三线闽粤支干线广州—潮州段工程、粤北天然气主干管网广州—韶关段工程并分别实现与西气东输二线广深支干线、省天然气管网一期工程互联互通,实现大鹏LNG2接收站外输管道南沙分输站与中海油广东天然气管道在南沙互联互通。进一步夯实促进天然气发展利用工作的基础,持续大力推进天然气利用四期工程建设,在已有6座城市燃气门站的基础上新增落地花都珊瑚门站1座,建成增城石滩门站至黄埔火村调压站主干高压燃气管道,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压燃气管道228公里,中、低压燃气管网超过1万公里。积极开展日常分析研判,指导市内燃气发电、燃气经营企业抓住省内接收站公平开放契机开展气源采购。
 
  安全保障持续加强。天然气应急储备能力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广州LNG应急调峰气源站项目储气库工程(一期2×16万立方米LNG储罐)全面开工建设。建成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第二航油管道。坚持结合国内外能源供应形势变化及广州市能源发展实际,积极对广州市能源供应形势和安全保障问题进行研判,“十三五”时期,先后完成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电力供应平衡及自给率、电源结构及布点、坚强局部电网实施方案等专题,为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提供坚实支撑。通过专题研究,分析提出了新的电源规划布点并争取纳入上级规划。
 
  二、能源结构更加清洁
 
  广州市积极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坚持控煤、减油,坚持增加天然气、非化石能源、输入清洁电力。2020年,全市煤品、油品、天然气、其他(含本地一次电力、电力净调入及其他能源消费)的比重为12.4%、36.7%、8.9%、42.0%。相比2015年,煤品消费下降7.4个百分点,油品消费下降5.4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提高3.3个百分点,本地一次电力、电力净调入及其他提高9.4个百分点。2020年,全市煤电、天然气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比重为45.0%、41.7%、6.8%、4.3%。相比2015年,煤电装机比重下降32.5个百分点,天然气发电装机比重提高22.4个百分点,光伏发电装机比重提高6.3个百分点,生物质发电装机提高3.8个百分点。“十三五”时期广州能源结构及电源结构发展变化见图5和图6。
 
 
 
  “十三五”时期,广州能源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工作:
 
  煤炭消费减量成效突出。出台了《广州市煤炭消费减量替代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关停广州发电厂、旺隆热电厂、黄埔电厂等合计9台燃煤机组、燃煤装机共112.4万千瓦,2018—2019年实现煤炭消费减少220万吨,提前一年完成省下达污染防治攻坚战期间三年减煤199万吨的工作目标。
 
  油品消费量稳步下降。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推动车辆电能替代基础设施建设及船舶岸电、船舶动力改造,建成充电桩约6.24万个,广州港生产经营性泊位岸电覆盖率达85%,珠江纯电动游船示范项目有序推进。油品消费自2016年后进入缓慢减量化发展态势,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15年的42%降至2020年的36.7%。
 
  天然气消费量增长显著。持续推动天然气发电(热电)项目、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等建设,推进广州市天然气利用四期工程建设,管网覆盖范围持续扩大,终端用气条件不断优化,先后完成管道燃气三年发展计划、三年提升计划。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达42亿立方米,是2015年的1.7倍。
 
  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坚持把太阳能开发利用作为广州市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发布《广州市新兴产业发展补贴资金用于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管理实施细则》,2016—2020年对符合条件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发放市级财政补贴资金累计达1.8亿元。截至2020年底,建成光伏发电项目总规模达60.2万千瓦。
 
  三、“双控”工作有序推进
 
  广州市持续紧抓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工作,“十三五”时期顺利通过省有关“双控”工作成效的评价考核。2020年,广州市能源消费总量为6191.5万吨标准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4%,能源利用效率水平处于全国前列。
 
  构建相关政策法规支撑体系。推进广州市能源管理条例专题研究;印发出台了《广州市能源监测管理办法》《广州市重点用能监管单位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广州市重点用能监管单位能源管理信息系统补助资金申报和系统对接验收指引(试行)》等,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法治化、规范化支撑水平明显提高。
 
  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出台了《广州市各区“十三五”节能降碳目标分解方案》《关于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双控”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广州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分年度制定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要点,将工作目标分解至各区,制定印发各区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方案并严格执行评价考核,推动各区进一步将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和区级重点用能单位,确保目标责任落实到位。从严执行节能审查,加强项目用能的源头管控,通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严控高耗能项目审批,明确要求新上项目的单位产品(产值)能效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于能源消费对所在区总量完成有较大影响以上的项目,实施所在区等量替代和用能承诺制。积极支持节能环保示范项目建设。
 
  四、产业特色逐步显现
 
  “十三五”期间,广州市积极培育高效、绿色能源产业,目前本地特色已逐步显现。广州开发区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获国家能源局批复。积极探索能源新型利用方式,完成广州市能源新型利用方式研究,将氢能作为新能源发展的重点。
 
  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初步形成。出台了《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年)》、氢能产业发展规划近期重点任务清单和重点项目,规划布局中长期的千亿级氢能产业版图。广州市积极与周边城市一同争取纳入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截至2020年底,推进广州开发区西区、东区、知识城新南等一批加氢站建成投产,在专用车、物流车、公交等领域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投放量近100辆;建成广钢气体能源公司年产1000吨、广州石化年产1500吨供氢项目;鸿基创能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膜电极在业内展现出独特的产品优势;广汽集团首款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已示范运行,续航里程达650公里;市环境卫生机械设备厂研发改装的氢燃料电池环卫车、冷链物流车等形成1000辆以上的年产能。
 
  多领域显现潜力。在能源相关产业领域,目前广州已拥有全国领先的核电主设备研发及制造企业,智能电网、储能、动力装备产业链细化领域具备多家行业领先企业,同时,广州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开采、科研及产业化发展的主阵地。广州市能源相关产业领域未来将显现出高端化发展的巨大潜力。
 
  五、智慧能源发展加速
 
  建成广州市能源管理与辅助决策平台。该平台是国家“互联网+”智慧能源首批示范项目,实现全市能源发展规划、建设管理、统计分析、能耗监测、油气输送管道保护、信息发布、辅助决策等功能,建成能源预算管理、用能权管理子系统,可打通全市各部门、重点用能单位以及互联网公开渠道等各类能源信息汇集及共享渠道,为新型能源管理模式发展奠定基础。截至2020年底,累计完成116家重点用能监管单位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接入广州市能源管理与辅助决策平台。
 
  推动综合能源技术研究推广。按照“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思路,提前研究综合能源、蓄冷技术等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的作用、应用场景、市场化运作措施,形成蓄冷技术应用及蓄冷项目认定标准专题研究、广州市区域综合能源发展研究等课题成果,在此基础上,推动策划形成金融城起步区综合能源项目落地。组织综合能源产业推广,鼓励各区、重点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综合能源项目。
 
  建成一批智能电网示范项目。建成从化明珠工业园区多元用户互动配用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南沙高可靠性智能低碳微电网等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互联网+”智慧能源项目。
 
  六、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电力体制改革方面。支持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建设,市场建设效果走在全国前列。“十三五”时期末,准入市场主体达25072家,累计完成市场交易电量8235.5亿千瓦时,平均成交价差-50.7厘/千瓦时,节约用户用电成本385.6亿元,节省耗煤885.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54.7万吨。持续推进广州开发区(中新知识城)的国家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
 
  天然气体制改革方面。推进天然气基础设施公平开放,在省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协调本地燃气经营企业获取珠海金湾、深圳大鹏LNG接收站的股东方代加工及储备份额,推动珠海金湾LNG接收站接入省天然气管网。出台城市燃气管网配气价格。落实广东省2020年出台的省内天然气大用户直供有关政策,形成了基于大用户用气量、项目支线管道长度的大用户代输价格优惠方式。推进天然气区域枢纽建设,积极争取广东省天然气市场服务中心在广州落户。
 
  营商环境方面。获得电力“简快好省”改革举措被纳入可复制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相关指标位于国家第一梯队前列、媲美国际前沿水平。获得用气评价指标获全省第一,燃气接入外线工程行政审批时间压减至5个工作日。
 
  此外,推动能源领域信用体系建设起步,印发《广州市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9—2025年)》,聚焦电力、天然气、油气输送管道、新能源、节能等5个领域建设城市型能源行业信用管理体系,努力营造行业自律的市场环境。
 
  七、油气输送管道安全生产平稳有序
 
  “十三五”期间,广州市油气输送管道(即油气长输管道,包括输油管道和输气管道,城镇燃气管道和炼油、化工等企业厂区内管道除外,下同)领域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着力强化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属地监督管理责任,全市油气输送管道保护形势整体平稳有序。
 
  积极推进基础建设。把握国家管网集团组建的契机,推动国家管网集团广东省管网有限公司、国家管网集团华南分公司注册落户广州。完成输油管道溢油风险及处置能力评估、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风险评估。每年印发全市油气输送管道保护工作要点。先后印发出台《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工作的通知》、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工作有关审批备案等指引,出台地方政府规章《广州市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规定》,强化油气输送管道保护领域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同时,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形成市、区油气输送管道保护主管部门及工作人员队伍体系;建立全市油气输送管道安全技术委员会专家库;推进第三方专业机构服务,常态化作为油气输送管道保护的技术支撑力量;落实油气输送管道保护工作部门预算经费。
 
  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推进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等工作,结合工作实际定期更新风险点危险源台账、高后果区台账、隐患台账,明确具体管控、整治措施。深入推进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完成2014—2017年全国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治攻坚战任务,按照“永远在路上”要求持续推进“排查—整治—回头看”长效工作机制。
 
  全面加强应急能力建设。修订印发《广州市石油天然气管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预案操作性进一步增强。先后在南沙区黄阁镇、白云区太和镇、黄埔区广州石化厂区外等地分别举行了省级、市级油气输送管道封堵及应急处置演练。依托企业力量形成油气输送管道专业应急处置救援力量。
 
  加强宣传教育培训。每年通过“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先后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广州市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规定》和油气输送管道应急能力建设、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等,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培训,覆盖市、区油气输送管道保护主管部门以及管道企业,涉及第三方施工管控的还安排规划、交通、水务等部门和相关企业参加。多次在广州地铁站台站厅等宣传平台开展以油气输送管道保护、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等为主题的安全生产公益广告社会宣传。
 
  第二节 存在问题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广州市能源工作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结构优化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但在安全保障、能效提升、产业发展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能源安全保障水平仍待提升
 
  电力方面,一是供应能力有待提升,“十三五”时期以来广州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同期退役了广州发电厂等一批燃煤机组,建成了华电增城等天然气发电机组,但整体上电力自给率(骨干电源装机规模与年度用电最高负荷的比值,2020年全市用电最高负荷为1934.9万千瓦)水平仍不高,2020年为42.9%左右;二是存量电源分布与负荷分布不协调,目前广州40%用电负荷集中在中心城区,但该区域内电源规模仅占全市电源规模的7%,其余93%的电源分布在南部和东部等靠近珠江口区域,极端故障情况发生时将难以合理控制故障影响范围,快速复电难度大,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不足;三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500千伏科北、楚庭、从西站扩建配套220千伏出线工程建设进度不理想,2020年高峰负荷日除500千伏穗东站外,其余所有500千伏变电站均重载运行,需加快推进上述项目建成投产。天然气供应和应急储备方面,目前广州本地天然气应急储备能力正在建设当中,但随着持续推动天然气扩大利用,国内国际天然气波动影响,天然气中长协气源、应急储备能力仍需持续关注。油气输送管道保护方面,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扩容,各类设施交叉、第三方施工破坏等因素对油气输送管道安全运行威胁加深,风险需持续关注,应急处置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难度不断增大
 
  随着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城区不断充盈扩张,尽管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从未放松,但实际工作推进因土地、环境等要素保障、设施建设交叉、社会舆论认知等因素制约,越发困难,一定程度影响了重要跨区电力通道、电源、电网、天然气管网等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增大问题预期未来一段时期内将持续存在。
 
  三、能效提升难度加大
 
  经过长期努力,“十二五”期间广州市能耗强度下降20.1%,“十三五”期间下降19.4%,十年累计下降36%。未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能耗的空间已明显收窄,能耗强度下降速度将逐渐变缓。同时,企业节能降耗边际成本和难度不断加大,节能带来的收益难以弥补节能措施产生的成本,企业节能降耗投入的积极性主动性将降低,未来能效提升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
 
  四、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困难
 
  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先进能源和低碳技术将成为竞争的高科技前沿和重点领域。广州市过去坚持技术引领,推动项目开发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新能源产业规模及技术水平有所提升,在氢能产业链、核能装备制造等产业方面培育了优势特色企业,初步形成了骨干企业带动、重点项目支撑、上下游企业联动集聚发展的态势。但是,目前也存在资源利用不够充分,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氢能等新型能源利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综合能源、储能、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培育要素保障及相关配套不充分等问题。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精准施力、推动现有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值得关注和重点发力。
 
  第三节 面临形势
 
  一、面临机遇
 
  能源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能源发展带来新机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推进,能源领域以新型电力系统、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智能电网和微电网等为代表的能源与数字技术耦合新模式加速孕育,能源系统开始从集中式、传统式向分布式、智能化转变,能源领域新技术、新型利用方式不断融合升级,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广州地区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集中,有条件充分抓住技术创新机遇,发现能源领域产业发展新机遇,创新能源高效交互新模式,培育能源低碳节约利用新业态。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能源发展注入新动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进一步推动能源清洁化、高效化、智能化发展和区域合作,将培育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能源发展动力加快转换,进一步提升能源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通能源合作渠道,加快能源领域科技及产业辐射效率。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引擎之一,能源发展将持续迎来机遇,在体制机制改革、科技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区域合作等多方面获得强大动能。
 
  能源结构加速优化调整为能源发展创造新条件。广东省积极贯彻落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把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关键任务之一,明确大力提升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及南海天然气资源的供应能力,加速开发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加快优化电网网架。广州本地能源资源禀赋有限,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较大程度依赖于外部清洁能源资源的输入,全省能源清洁化、低碳化发展的整体布局,将为广州未来进一步获取市外清洁能源提供更好条件。
 
  二、面临挑战
 
  能源安全问题需持续关注。国际方面,受地缘政治、新冠肺炎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全球能源供应风险明显提升。国内方面,广东的西电接续尚不明朗,粤东西北等地发展加速,未来市外电力对广州的供应形势将趋紧。面对复杂环境,广州市需要在能源领域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扎实提升防范化解风险能力,保障能源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能源消费侧革命需更加深入。广州市过去通过大力减煤实现了能源体系朝着清洁低碳方向的第一轮转变,至“十三五”时期末,煤炭消费减量空间已基本殆尽,煤炭煤电已减至兜底保障水平。在非化石能源资源有限、新型能源尚无法规模化应用的情况下,本地能源供应侧调整空间较小,外部清洁电力输入通道难度较大,为统筹兼顾安全与低碳,广州未来需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以节能降耗、推动用能方式转型为核心,采取有效措施加速推动能源消费侧革命。
 
  能源科技和体制约束需破除。科技发展水平及配套体制机制是能源体系转型的重要基础。目前,天然气发电装备制造核心技术仍存在“卡脖子”问题,氢能、储能、智能电网、新型电力系统、智慧能源系统、高效光伏等新技术应用在成本、市场化改革体制机制配套等方面仍不同程度存在障碍,对能源体系转型均形成一定制约。广州需要进一步强化研究,积极争取,推动改革,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魄力、更强的举措推动能源体系转型、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能源发展   环保管家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