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甘肃省委 甘肃省人民政府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产业政策-专业情报站-七星资讯-北斗智库环保管家

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松扫一扫 环保更简单

个人中心

网站客服

扫码咨询 方便快捷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七星资讯 » 专业情报站 » 产业政策 » 正文

中共甘肃省委 甘肃省人民政府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

  来源:甘肃省发改委官网 | 发布时间:2017-03-20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着眼农业农村发展全局和长远,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决策,是促进“三农”持续向好发展的重要举措。全省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全面抓好贯彻落实,全力推动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农村改革和扶贫脱贫进入关键攻坚期,农业发展方式和产业培育进入转型优化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进入城乡统筹加快期,农民增收方式和结构进入多元调整期。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集中体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表现在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不大、产品不优,适应市场能力弱,精深加工不足、营销体系不健全、增值链条短,农业提质增效任务繁重;大宗农产品“价低卖难”,劳务市场用工减弱,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业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首位产业薄弱,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对脱贫致富的支撑和拉动能力小;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拔寨”阶段,补齐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短板任务十分艰巨;要素配置不尽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业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小生产与大市场并存,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等。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全力破解突出问题和矛盾,努力开创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必须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2017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进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度融合,持续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为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主要预期目标是,粮食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减少贫困人口60万人以上。
 
  一、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1.稳定粮食生产。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完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严守耕地红线,保护优化粮食产能,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定不移发展旱作农业,扎实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稳步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通过优化品种、集成技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切实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深入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扩大脱毒种薯覆盖面。
 
  2.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优化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禀赋优势,进一步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突出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大力发展质优、高效、适应市场需求的经济作物。坚持以养带种、以种促养,扩大苜蓿、青贮玉米、甜高粱等饲草料种植,推动草产业发展和秸秆饲料化利用,加快培育现代化饲草料产业体系。继续开展粮改饲补贴试点。2017年,经济作物和饲草种植比例提高2.4个百分点。
 
  3.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进一步发展壮大草食畜、蔬菜、优质林果等产业,提升马铃薯、中药材、现代制种和酿酒原料等产业,推进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核桃、花椒、食用百合、油橄榄、葡萄、皇冠梨、枸杞等特色产品,加大糜谷、荞麦、杂豆等小杂粮和食用菌发展力度,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大力发展木本油料、林下经济、花卉种苗、林副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建设。加大对绿色认证、有机产品认证和产地保护认证的扶持力度,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的主体作用,推进农产品公共品牌、知名品牌的培育、开发和保护,鼓励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促使由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变。
 
  4.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继续深入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以陇东陇中为主的旱作农业区、以河西和沿黄灌区为主的高效节水农业区、以甘南为主的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50个牛羊产业大县、35个现代畜牧业示范县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优势产区建设,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特色更加鲜明的现代农业区域布局。稳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功能区和保护区内地块全部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精准化管理,层层落实建设管护主体责任。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探索建立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鼓励各地争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5.发展规模高效健康养殖业。按照全产业链思路发展现代畜牧业,大力支持农牧互补循环发展的草食畜牧业,加大牛羊等优势畜产品养殖比重。集中建设一批标准化养殖场,积极培育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加快转变,年内新(改扩)建标准化养殖场600个。积极推广绿色养殖、标准化养殖,配套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快品种改良,推进饲料无抗,改善养殖环境,健全防疫体系,强化检疫检验,提升肉品质量。提升奶产业发展水平,引导扩大鲜乳消费,严格执行复原乳标识制度,培育省内奶业优质品牌和龙头企业。继续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
 
  6.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土地整治项目实施,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进一步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开展示范家庭农场评定工作。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育区域性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推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经验,加快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农民提供良种供应、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支持供销、邮政、农机等系统发挥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作用,促进传统农资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依托现有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推动土地规范有序流转,探索开展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
 
  7.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把园区建设与县域经济、新型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导和推动产业集中入园、企业集聚入区,重点扶持国家级、省级示范区和示范园创建。科学制定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相关项目资金,重点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吸引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运营产业园。鼓励农户和返乡下乡人员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入园就业等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建设,分享收益。
 
  8.加快培育外向型农业企业。把培育外向型农业企业作为加快我省农产品出口步伐的战略举措,以“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以兰州、天水、武威国际陆港为依托,大力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和仓储、物流、加工设施,着力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制定促进农产品出口意见,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技术改造、质量提升、品牌建设、产品认证等给予支持。扩大我省特色优势农产品、清真食品在东南亚、中西亚及阿拉伯国家市场占有份额。加强对出口农产品企业的金融服务。落实企业出口退税政策。加快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和电子口岸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农产品出口检验和出关速度,推动农产品出关便捷化。
 
  二、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9.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力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鼓励开发有机肥和施用农家肥。建立健全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加大督查力度,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加快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加快畜禽粪便集中处理,推动规模化大型沼气健康发展。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试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探索建立可持续运营管理机制。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应用,开展地膜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建立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制度,完善秸秆多元化利用补贴机制,加强尾菜无害化处理,年内回收利用率分别达到79%、82%、38%。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引导开展设施农业土壤改良,增加土壤有机质。扎实开展环县、会宁县耕地休耕试点。
 
  10.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加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同步完善田间节水设施,抓好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年内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0万亩。积极推广抗旱节水农作物新品种,大力推广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为重点的灌溉、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等节水配套技术,探索建立农业节水技术标准和农业节水基层技术服务模式,加快构建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保持农田节水灌溉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面完成高台等5县(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创建,建立健全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和农业灌溉用水初始水权制度,加快建立农业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制定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方案。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有序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认真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
 
  11.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监管体制。完善产地环境管理、生产过程管控、包装识别、准入准出制度,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的规定。强化动物防疫和兽药饲料屠宰监管,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危害食品安全行为。强化食品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和属地责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追溯监管综合服务平台,加大抽检监测力度。鼓励生产经营主体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
 
  12.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全面落实《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快实施祁连山区、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两江一水”、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大力推进“三北”防护林工程、“天保”二期和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国土绿化,完成营造林面积350万亩。继续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森林抚育、造林、林木良种补贴项目。继续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和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项目。完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与修复治理。生物与工程措施并举,人工与机械治沙结合,大力推进防沙治沙。全面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00平方公里。加大野生动植物和珍稀种质资源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严格落实《森林法》《草原法》等法规条例,加强执法检查,切实保护林地、草地、水源等生态资源,严肃查处各类破坏生态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13.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和特色村镇建设以及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大力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支持发展以规模花卉观赏、田园风光、农耕采摘体验、古镇村落、传统民俗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各类资产资源入股组建乡村旅游合作社、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培育一批知名度较高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知名品牌。继续开展旅游强县、旅游名镇名村创建工作,争创国家特色景观旅游示范名镇名村,大力推进专业旅游村发展。积极探索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2017年全省乡村旅游人数达到6200万人次,实现收入100亿元。
 
  14.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科学规划设置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和功能,大力推进电商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广陇南电商扶贫模式,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电商支持计划,到年底全省70%的贫困乡建成电商服务站。充分挖掘商贸、供销、邮政、电商等方面现有资源潜力,着力解决从乡镇到村“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瓶颈问题,实施快递下乡工程。组织实施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做好电商人才培训工作。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继续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建设运行农产品批发市场大数据平台,鼓励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进行网上分销,构建与实体市场互为支撑的电子商务平台,探索开展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网上批发交易。发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优势,依托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培育壮大本土电商平台。
 
  15.加快发展新型运销业和现代食品产业。加快建设大型商品市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县乡便民市场交易平台,着力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地切实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建设,强化农产品保鲜运销和预冷运销,引导第三方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推进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农产品龙头企业参加特色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会,设置直销窗口。加大新型营销主体培育力度,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引领农民提高市场开拓和产品营销能力。大力推广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农产品直销模式,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把发展精深加工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主攻方向,引导加工企业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大对食品产业扶持力度,支持加工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深入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落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逐步扩大实施区域和品种范围。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及中式菜肴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鼓励食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围绕我省“原字号”、民族特色,深入挖掘开发市场运销对路的新产品、民族特色产品,推进药食同源、药食两用食品开发和应用。推动马铃薯主食开发,力争在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取得突破。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
 
  16.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紧紧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农业文化旅游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交叉融合的要求,坚持差异化发展,集聚资源要素,今后3年全省建成18个特色小镇。推进特色小镇培育认定工作,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支持有条件的村镇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四、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17.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坚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公益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定位,发挥好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企业的主体作用。构建以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企业为主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基础前沿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进玉米、马铃薯、瓜菜花卉、中药材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培育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加大草食畜产业配套技术研发,开展优质牧草品种选育与草产品加工利用、牛羊等畜种改良、安全高效养殖与产品深加工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大可降解地膜和生态保墒技术研发力度。加快研发适宜不同耕作区域的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装备,提高农机农艺融合深度和广度。
 
  18.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稳定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健全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鼓励公益性服务机构拓展服务范围。探索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开展政府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服务,加快构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和农业装备智能化。发展智慧气象,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推动作用,年内科技特派员实现所有贫困村全覆盖。
 
  19.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落实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落实农业科研院所收入分配、人员聘用、岗位设置的自主权,通过“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建立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挂钩的科研人员评价体系,调动和激活创新要素。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符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特点的职称评定、岗位管理和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创业的支持、指导与服务,允许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入股,开展有偿技术服务,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独立或合伙创办农业企业、产业示范基地和经营实体,从事农业生产开发,参与市场竞争,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20.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整合支持力度,健全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制度,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专业人才,扶持乡村工匠。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积极培育农业科技明白人和示范户,提高农业主推技术、主导模式和高效品种的入户到地率。有效整合培训资源,切实加强陇原劳务品牌培训力度。
 
  21.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科学制定园区规划,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围绕粮食、设施园艺、健康养殖、生态循环农业等,以良种引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节水技术等先进适用高新技术为突破口,进一步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推广。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作用,推动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依托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野外试验站点和农业科技企业,今年新建10家以上省级“星创天地”。加强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建立“一带一路”旱作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合作示范区,培育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企业。
 
  五、补齐农业农村短板,进一步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

       22.持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措施。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完善统筹建设和项目管理机制,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86万亩。允许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指标在省域内调剂,按规定或合同约定取得指标调剂收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晒场、烘干、机具库棚、有机肥积造等配套设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后期管护工作,创新管护模式,落实管护主体。加快引洮供水二期骨干及配套工程、黄河甘肃段防洪工程、民勤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等工程建设,做好庆阳马莲河水利枢纽工程和白龙江引水工程前期工作。抓紧修复水毁灾损农业设施和水利工程,进一步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田灌排工程配套率、完好率及灌溉保证率。
 
  2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贫困乡村。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供水保证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质量和工程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实施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和“千村美丽”示范村村组道路硬化工程,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新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实现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落实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推广应用新型建筑材料,改造提升农村住宅,集中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等重点对象,年内现有D级危房实现应改尽改。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监管,提高建设水平。创新基础设施运行维护机制,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

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北斗智库环保管家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